发展夜经济不是吃喝那么简单 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议 “夜经济”需走出“斗室”的产业业态

发布时间: 2019-08-22 10:21:34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张正朋

  “老板,烤串咋还不上啊?都等着呢。”

  “得嘞,马上。”

  深夜10点的北京五棵松商圈,热闹非凡。记者刚一出地铁站,就看到五彩斑斓的灯光走廊里,熙熙攘攘的游客们拿着手机,一步一停地拍照。不远处,歌声与嘈杂声不时传来,那是供食客们果腹的深夜食堂。

  7月9日,北京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的通知,为北京绘制了一张清晰的“夜经济”发展蓝图。

  《通知》提出,计划到2021年底,将打造首批4个“夜京城”地标,五棵松便是其中之一。除北京外,包含天津、成都、济南在内的多个城市也陆续出台推动“夜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激发夜间经济新动能。

  “发展夜经济,对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杜明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发展夜经济可以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给予他们谋生的手段。”

  北京市政协委员宋慰祖认为,当下是“文化引领、科技支撑、需求导向、设计方法”的新时代,“夜经济”正是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成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夜经济”将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品的创新升级,带动吃住行、游购娱、产供销多个产业群的协同发展、转型升级。

  然而,在各地发展“夜经济”的过程中,其中的问题也相伴而生。如发展模式单一,仅仅将白天的经济活动挪到晚上;发展业态单一,仅在“吃”上下功夫;只顾发展经济,忽视公共服务与城市治理……

  面对此类问题,杜明燕表示,夜晚的经济活动与白天相比,一定要差异化发展,不然很难吸引消费者。她建议,北京、上海、成都这样的旅游城市要把游客当做目标人群,在特色文化旅游上下功夫。而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发展“夜经济”的当务之急,是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与当地特色餐饮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留住游客。

  宋慰祖也从旅游消费的角度指出,“夜经济”是旅游产业的配套产业,要以文化产业消费为引领,培育驻唱演出、艺术展览为主的夜间文化娱乐活动;要发展以特色餐饮、老字号、创意食品为主导的饮食业;发展以轻奢品为主导的消费品设计制造业和旅游购物商业模式。

  宋慰祖强调,发展“夜经济”,必须研究“夜经济”的消费对象是谁,消费需求是什么,“夜经济”是需要走出“斗室”的产业业态,“‘光着膀子喝啤酒,卡拉OK吼一宿’的消费时代早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