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政协建言民营经济 让更多“阳光雨露”滋润万物

发布时间: 2019-08-08 09:30:18 | 来源: 河北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王静

原标题:让更多“阳光雨露”滋润“万物生长”

日前,邢台经济开发区一家科技企业工人在组装电池极片轧机。 今年以来,邢台经济开发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十项举措,充分发挥技术、信息、人才优势,为民营企业提供经常性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激发企业活力,提升发展质量。赵永辉 摄

重点聚焦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078.7亿元,同比增长7.4%,比全省生产总值增速高0.3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2%。

民营经济是“草根经济”“环境经济”,需要“阳光雨露”滋润才能茁壮成长。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全省民营经济总量规模壮大,呈现出渐入佳境的高质量发展趋势,折射出我省下大力气狠抓发展环境的“疗效”。

优化发展环境是一场没有休止符的改革。日前召开的省政协十二届九次常委会会议,围绕“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专题协商议政。为真实反映企业所思所想所盼,今年4月以来,省政协财经委组织部分民主党派负责人、省政协常委和专家学者,深入保定、衡水、邢台等市部分县的民营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并分别组织召开营商环境座谈会,征求部分民营企业家和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安徽等13省份驻河北商会对我省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建议。

按下政务服务快捷键,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

“原来光提供材料就得跑三五趟,现在只跑一趟就全部搞定!一次性准备好材料,现场一提交,啥事都不用管了,政务大厅办好之后会把证件直接寄到单位。”近日,邯郸钱氏中医院行政院长钱家平来省会办理医疗机构制剂备案,为省政务服务大厅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点了个大大的赞!

据介绍,省政务服务大厅目前已有37个部门、628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进驻率达91.4%。6个审批服务区和60个服务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一门一站审批、统一窗口出件、首席代表负责”运行模式,实现了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办理、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政务服务职能优化协同,打造“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让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门、只到一窗、只跑一次”。

政务服务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保障。委员们建议,应加快“网上政务中心”建设,链接打通各部门“信息孤岛”,逐步将各级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上政务中心”办理,让网上审批成为常态。

腾讯研究院5月发布的《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19)》显示,我国数字政务服务整体水平稳步提升,数字政务服务向“多服务汇聚、全流程在线”方向不断深化。

“目前,我省通过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已初步建立了贯通省、市、县为一体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部分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但是,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办事慢、来回跑的问题依然存在。

让百姓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民革省委认为,北京的“一证通”、山东的“爱山东、山东通”、浙江的“最多跑一次”等,都是当地政府近年推进的重点战略项目,为我省政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

“推广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完善电子证照系统功能,加快政务信息资源互认共享,以及不同审批业务、多个服务窗口之间的数据共享,构建‘办证不出证、数据来验证’的证照电子化政务模式。”一些委员提出,应整合电子政务服务、社会便民服务等资源,从技术层面优化审批流程,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通过互联网途径便捷办理。同时,积极向国家申请设立政务信息平台整合建设试点,争取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持,在政务服务平台整合特别是专网整合工作中先行先试。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行政审批效能偏低问题,省政协调研组提出,“河南郑东新区‘服务八同步、拿地即开工’的工作经验值得我省学习借鉴。”

据了解,“服务八同步”即招商引资和产业准入、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征地拆迁、文物勘探、土方运输与山体公园建设、大气污染防治、土地报批出让等八项工作同步推进。“拿地即开工”即项目用地挂牌期间提前指导,土地摘牌之后联合会审,达到条件后即可开工。这一模式大幅度降低项目落地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为企业节约手续办理时间3个月以上。

疏通政策落实“毛细血管”,让企业拥有更多获得感

民营企业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政策的“阳光雨露”。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大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的意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若干措施、降低成本减轻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谋划实施民营企业“百千万”提升工程,从帮融资、减税费、降成本以及科技创新、转型升级、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然而,在与民营企业、商会负责人座谈时,一些企业却吐槽:“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

“为了服务企业,政府建立了微信群,一有优惠政策,就会发到群里。”一些企业负责人坦言,这样的形式虽好,但不少政策偏专业,企业很难拿捏,总觉得“差一口气”。

如何让利好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让支持民营企业创新转型的“真金白银”发挥作用,让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及时注入,成为民营企业关注的重点。

一家企业财务负责人提出,“在政策解读上,市县政府不能只做‘传声筒’‘复读机’。”

对此,委员们建议,应建立河北省民营经济政策信息网,做到省级跨部门涉企政策“一站式”网上发布。及时更新、在线指导,做到“两个同步”:即政策出台同步推出配套措施、实施细则,明确申报流程、条件界定,避免模糊表述;同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根据受众需求,分类解读、点对点解读。

同时,还应探索将能公开的民营经济政策文件直接印发基层部门、行业协会和有关企业,做到“政策直通企业”,最大限度避免政令传导迟、见效慢、不落地问题。

加强对政策执行的评价监督机制。省政协调研组认为,应建立政策执行督查机制,定期对全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实施民营企业评价政府制度,通过问卷调查、随机抽查、定向测评等方式,加大民企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把民营企业对政府服务满意不满意作为一项硬指标,对政府相关部门执行政策进行考核。

“基层执法是贯彻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好政策落地落实落细的关键所在。”委员们提出,应认真研究基层科长(所长、办事员)执法问题,除加强教育引导和督查监察外,着力解决基层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问题,将基层执法条例细化、量化、公示化,压缩弹性执法空间,让执法行为在阳光下进行。

筑渠引金融活水,给予企业更多安全感

实业如木,金融如水。木离不开土,也离不开水。

融资难、融资贵,甚至从金融机构融不到资,是民营企业反映最为普遍和强烈的问题,也是长期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除了制度供给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民进省委认为,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无法产生信任,继而无法产生信用关系。

民进省委建议,建立统一的民营企业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整合银行、工商、税务、电力、海关等部门信息和企业经营信息、市场信息、征信信息,授权将有关数据推送给银行,建立起企业需求和金融产品的“双推送”机制,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双向选择,解决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民营企业引流资金活水。

此外,还应探索创新融资模式。一些委员呼吁,建立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融资机制,允许企业凭采购合同进入贷款绿色通道。鼓励市县通过设立小微企业转贷基金或其他合规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转贷服务。鼓励各地推进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缓解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压力。

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中小微企业贷款绿色通道,推广“一次授信、多次发放”“无间贷”“无本续贷”贷款发放模式,解决企业再贷、转贷难题。鼓励金融机构大力推进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贷款,推动落实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对长周期、稳定运行的民营工业企业按经营周期建立融资窗口指导制度,对信用良好的民营企业实行无还款续贷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减费让利,对中小企业合理定价,减免不合理费用,切实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同时,降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免收小微企业抵押登记费、房地产类押品评估费等费用,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发达的征信系统是解决融资效率低的重要手段。一些委员提出,建立我省区块链征信系统将大大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区块链金融信息系统还应与全省金融服务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立联系,鼓励商业银行运用信用评价结果,简化贷款审批环节,压缩企业获得贷款的时间。

委员们建议,应遵循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立专门的金融案件审判法庭,推行简易程序、简式判决,着力解决金融案件立案难、审批难、执行难的问题,给民营企业实实在在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