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绩单上“挑骨头”—河北省政协专题视察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情况
喜欢塞罕坝的天,清澄碧蓝;喜欢塞罕坝的云,洁白舒展;更爱塞罕坝的林,生机盎然;更爱塞罕坝的花,蓬勃灿烂;最爱塞罕坝的人和塞罕坝的精魂,一代接一代默默奉献……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从黄沙蔽日到绿树参天,从千山鸟飞绝到飞鸟相与还,从杳无人烟到客如云来,塞罕坝———美丽的高岭,你终于无愧于自己的名字……
河北省政协委员梁枫被塞罕坝的美景所吸引,更被塞罕坝精神所感动。7月29日至31日,参加河北省政协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专题视察后,梁枫连夜抒怀,字里行间既赞美塞罕坝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感叹醉人美景的来之不易。
“三区一基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河北的基本功能定位,其中“一区”就是要建成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承德地处北京、天津上风上水位置,是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河之源,潘家口、密云两水库上游,科尔沁、浑善达克两沙区的前沿,在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中重要性不言而喻。在2014年2月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承德定位:加快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贫困问题。
多年推动,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情况如何?
今年初,河北省政协将此纳入党组工作要点,列入年度专题视察计划。负责此次视察任务的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李晓明表示,通过与省直有关部门对接,赴承德实地察看森林管护、河源治理、湿地修复、沙地绿化等,视察组详细了解了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时,承德仅有次生林314万亩,森林覆盖率5.8%,塞罕坝更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不毛之地。从1962年起,经过几代人持续努力,塞罕坝植就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承德近三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747平方公里,完成草地治理面积720余万亩。当前,承德涵养水资源量已保持在37.6亿立方米以上,其中服务京津22亿立方米,密云水库56.7%、潘家口水库82%的水量由承德提供,且多年出境水质稳定在优良以上。
承德以高原山地为主,生态环境脆弱敏感,为京津阻挡风沙的绿色屏障、涵养水源的绿色堤坝来之不易,除了持续建设,加强保护同样重要。
“我们北三县丰宁、隆化、围场牛羊肉全国闻名,但为了保护生态牛羊只能舍饲,对百姓生活影响很大。”杨春武是从天津来承德交流挂职的副市长,对当地百姓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做的贡献深有体会。此外,为加强河道治理、严格水源管理、严守国土生态空间开发红线等,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付出巨大心血。
省政协委员张建民对承德率先在全国向社会亮出自然资源“家底”,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的做法表示肯定,同时建议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以便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中有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撑,使这种生态补偿形式发挥出更大作用。
承德生态环境脆弱,而且受经济发展水平低、科技支撑能力弱、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市尚有14%的土地荒漠化、34.4%的草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达到31.4%。承德市发改委副主任管国富表示,承德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在流域治理上,横向生态补偿资金亟须提高。
“生态补偿弹性太大,要让生态保护的动力更持久,需要健全完善制度机制,科学评价、合理补偿。”省政协委员赵险峰说,目前对承德的生态补偿与承德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付出不匹配。省政协常委高景春认为,应把水源涵养区建设放到区域规划中,三地一体规划,生态保护要有法律制度保障,从补偿指标体系上体现法制化,另外可考虑设立区域生态补偿基金,有效弥补补偿资金不足问题。
发挥优势增强内生动力同样不容忽视。省发改委副主任张国洪表示,承德高能耗产业占比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绿色产业,同时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试进行探索。省政协常委王素君建议,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技术、方法、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生态保护能力。
盛夏时节,坝上地区游客熙来攘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承德得以验证。郜洪强委员认为,这里生态环境脆弱,应适度有序开发,坝上是内陆河,水的问题很重要,应根据水源制定发展规划,不能保护好后再破坏。杨建秋委员提出,应加大支撑区建设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重视生态保护的意识。
造林绿化、防风固沙、小流域治理,承德在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承德的定位要求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