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经济怎么干?委员这么看!

发布时间: 2019-08-06 08:49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崔吕萍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把握长期大势,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化危为机,办好自己的事。

办好自己的事,既要关照宏观,更要聚焦微观;既要尽心谋动力,也要尽责守底线。而在夏耕时节里守土有责的人们,也必将分享秋收的喜悦……

利润增33%,国投集团咋办到的?在市场“找食儿”,向改革要动力!

7月18日,国资委公布2018年度及2016-2018年任期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集团”)再获年度考核A级及任期考核A级。国投集团同时被评选为任期“业绩优秀企业”和“节能减排突出贡献企业”。

自2004年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经营业绩考核以来,连续15年,国投集团不仅荣获年度考核A级及连续5个任期业绩优秀,还成为8家连续15年获得A级的中央企业之一。

光环在身,但优秀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虽然没有设定采访的时长,但当全国政协常委、国投集团董事长王会生“开腔”,本报记者明显感觉,记录的速度跟不上。

他很忙。上半年,在全球经济风云莫测、中美贸易摩擦给中国经济带来压力的情况下,王会生带领国投集团收获净利润增长33%的成绩。这样的期中成绩,照说可以松口气了,但在王会生看来,成绩的取得,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公司上下齐心、改革创新的结果。

但成绩只代表过去。摆在他眼前的,还有一串长长的任务表。比如逐步推动转型升级,以“为美好生活补短板,为新兴产业做导向”为发展目标,国投集团在环境治理、健康养老、医疗服务、生物、制造业、人工智能等多个新产业,都在积极展开投资。“国投作为一家没有行业资源依托的国有企业,必须通过‘在市场里找食儿’,遵循市场规律,不断转型发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投资企业中推进法人治理结构……”这是王会生常常说的一句话,而国投集团连续16年利润增长保持20%以上,或许就是在转与痛之中,汲取了前行的动力。

实打实算算账,不难发现,国投集团作为国资投资的“方向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向改革要成绩。

“当前,我国推动重大基础产业发展,以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同时,我们也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国投集团角度看,我们目前管理的非金融机构资产是6200亿元,金融资产是1万亿元。我们对于传统产业的资产比例已经降至45%以下,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提高到了55%以上。我们通过管理的1600多亿元基金作为引导资金,其中75%左右投到了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为的是抢占战略制高点。刚刚开市的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中,我们投资了5家,聚焦具有高成长性的‘卡脖子’产业。”

长远方向清晰,并不代表眼下就能实现收益。但国投集团的情况还有所不同。

“前几天开董事会,我们还说到这个事,大家确实觉得,这么大的投资公司要转型,投资标的有进有退的情况下,还能保证利润不下滑,成绩确实来之不易。我个人觉得,这是这家企业长期能力积累的结果,这里当然也包括队伍多年的锻炼。”王会生这样说。

未来,王会生认为,大家要做好自己的事,尽管全球变化莫测,企业自己也在转型,高质量发展也在过程中,但他总觉得,目前无论是国投集团,还是中国经济,发展势头都很好,要巩固这一好势头,就需要继续创新改革。

“比如混合所有制改革,我们也在研究出台新的举措,这种混合不能是你持有一些我的股份就算混了,也不能是上市了就算混了。最近,我们并购了一批公司,并购之后:过去它们做得好的地方,我们还保留;过去没有的资源,我们可以互通。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这些新机制的作用,来抵御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王会生语速很快,听者认为,这件事值得期待。

活金融之水,捍风险底线!

服务一企一策,风险露头就防

“我认为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对于全党上下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坚定底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会议的精神,围绕此次会议部署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扎实地做好下半年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工作,按照‘六稳’的要求,切实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我认为,重点在三个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是金融圈里的“红人”,他的勤于思、善于行令人钦佩。围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金融业的要求,他也在第一时间与本报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周延礼提到的三个方面,究竟是什么?

第一,要充分认识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务之急。“会议要求‘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的看,金融业要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大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解决当前我国金融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突出问题、服务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补足金融监管短板等方面的政策指引,本质是通过改革实现金融制度优化和金融服务效率提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即通过金融制度的优化变革,补齐短板,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周延礼这样说。

第二,要全力以赴推动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事实上,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我们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觉得下一步,在服务小微企业时,金融业要继续坚持‘多方参与、综合施策’的思路,巩固成效,提高效率:不仅要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动性和专业性,实施‘一企一策’、‘一业一策’,敢于为小微企业融资,还要通过各种政策沟通平台和方式,促进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的沟通交流。更要拓展思路,在积极利用保险拓宽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鼓励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发挥作用。”周延礼这样说。

他特别聚焦了国之重器———制造业的金融需求。“金融业要充分认识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金融机构的高质量服务。因此,改进制造业融资环境需要各级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共同发力、相向而行:第一,发挥金融监管部门引领作用,强化银企信息对接,深化联合授信管理,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与相关部门联动,指导保险机构扩大制造企业保险覆盖范围和保障程度,明确制造业金融支持重点,运用‘逆周期’思维,引导银行业科学调整信贷政策,在经济下行期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第二,提升银行保险机构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开展创新型业务,创新风险缓释手段,创新贷款期限,创新风控机制,充分发挥保险功能。”

第三,要在稳增长基础上防风险,实现“两不误、两促进”。

“要办好自己的事,前提就是把握好风险处置节奏和力度。近年来,金融风险呈现出多发和频发态势,成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经过治理,金融风险有所缓解。但也要看到,在前期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滋生出了新的风险。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程度提高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将更多、更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永远在路上。因此,我建议我们采取以下政策导向:一是在处置风险的过程中,要按照金融风险产生来源的不同、影响大小的不同,分类处置,积极引导市场参与的力量,并在发展中逐步化解;二是管控风险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防止政策叠加带来的紧缩效应,以及‘一刀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要把握好逆周期政策的度,避免短期强刺激政策成为损害长期发展的风险之源。”周延礼思维缜密。

化危为机,信心就是力量!

从政府到市场,都要做好自己的事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两次用到了‘风险挑战’:一是今年以来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二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先说风险挑战增多,后又强调面临新的风险挑战,这提示我们,对形势不可掉以轻心。但经济演变趋势与主观期望、主观作为直接相关,因此从政府到市场,都必须做好自己的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观点明确。

在刘尚希看来,这次会议特别强调了改革,体现了用改革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来应对当前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决心:一是依然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加快‘僵尸企业’出清。有效应对经贸摩擦,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二是强调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和投资;三是强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添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快重大战略实施步伐,提升城市群功能;四是强调建立长效机制,也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拖欠账款问题;五是强调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好风险处置节奏和力度,加大改革力度来化解新的风险。由此可以期待,只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真正深化改革,搞好政策协调,妥善应对,经济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就可以化危为机。“信心就是力量!”刘尚希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