茸芭莘那:做民族文化的守护者

发布时间: 2019-07-17 08:43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刘彤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采访当天,记者从茸芭莘那的脸上看出深深的倦意。她刚刚结束了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为期一周的“全国政协少数民族界、宗教界委员培训班(第一期)”的学习。不过,当记者一说起有关民族文化的话题,茸芭莘那立刻充满了活力,表情也兴奋起来。

“这次学习让我对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这些政策的支持。作为全国总人口数仅四万多的普米族,很庆幸能够生长在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在她心中,每个民族都是不可或缺的五十六分之一,只有凝聚在一起,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始终坚持一件事

很多人认识茸芭莘那,不仅因为她是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有她身上很多耀眼的光环: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民族唱法组铜奖,2006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2012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最佳演员”奖……

成为公众人物之后,茸芭莘那没有忘乎所以。从一名展示自我风采的歌手,到一名担当责任的少数民族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那在转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过程中始终专注一件事情———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

“许多人口较少民族和普米族一样,只有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民族的文化和记忆主要靠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承下来,随着原本掌握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高龄化,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消亡,所以保护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显得更为紧迫。”正因如此,她珍惜每一次来统战系统、全国政协等各种有关文化会议的发言机会,甚至“抢话筒”呼吁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

从2013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到现在的七个年头里,茸芭莘那的每一份提案都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关,包括加强濒危语言文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口头传统典藏计划等等。这些提案的形成,离不开她一次次跋山涉水深入到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离不开她每次走基层演出后不顾劳累继续采风,也离不开她无数次往返奔波在各个会场,虚心向前辈请教,不断丰富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就这样,茸芭莘那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的提案常常获得委员们的联名支持。

在2016年3月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茸芭莘那在人民大会堂为全国56个民族代言,发出了《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最大认同》的呼唤:对国家的认同,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基础,不仅是大家的精神追求,更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动力。

在2018年全国两会首次开设的“委员通道”上,身着普米族服饰的茸芭莘那面对众多中外媒体讲述了她和家乡的故事,并以少数民族自己的方式———一首普米族古歌,歌颂伟大的新时代。

2018年8月,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启动了《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茸芭莘那作为典藏计划的联合发起人和民族咨询委员会专家组召集人全程全力参与了此项工作,为传承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情感就这样更凝聚了

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茸芭莘那认为,蕴藏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延,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助于民族团结,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我的家乡,有很多老人大字不识,但他们一直教育后辈们要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出门在外一定要遵纪守法、与人为善。我们从小就很注重礼仪培养,家里来了客人,晚辈们要双手奉茶;逢年过节,孩子们还要翻山越岭给亲戚长辈送去礼物,表达问候……这些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正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茸芭莘那说。

在少数民族偏远地区,还保留着拜山神、拜龙王的古老仪式,茸芭莘那说,以前村里人畜的饮用水都来自山泉或村中大树底下的池塘,所以新年伊始,村里的长者就会带领全村人进行祈福仪式,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老人们还会通过各种规矩告诫孩子们,要保护树木,不要弄脏了水源,因为这些都是支撑生产生活的来源。

“这些仪式传递出的价值观,跟我们国家倡导的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理应作为一种民族记忆、文化符号保护下来。”茸芭莘那认为。

“每次去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我都能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那份质朴的热爱之情。特别是在开展《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工作中,每到一个村子,大家没有太多语言,说的几乎都是同样的话,那就是感谢国家,感谢国家重视我们民族文化!”茸芭莘那说,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父老乡亲、家家户户,大家都是义务帮忙,分文不取,同胞间的情感就这样更凝聚了……

用行动说话

如果说,之前都是用发言或者呼吁来表达诉求,那下面这组数字,则是茸芭莘那这两年为传承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付出实际行动:2018年《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启动以来,在短短的三个月间,她与工作团队3次赴云南省普米族主要聚居区,行程达3万多公里,完整记录了一场普米族传统婚礼、祭三角等重要民俗活动;拍摄了90多岁普米族老人曹长寿讲述的20多个普米族民间故事;采集了7位普米族口头传统的持有者和传承人在原生环境中的口述史影像;收集了大量与普米族口头传统有关的书籍、影音等资料;邀请了7位普米族歌手到北京,在央广、中唱的专业录音棚、录影棚,记录并典藏了50多首普米族传统民歌……

行动,不仅收获成果,还启迪她发现新思考。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这让茸芭莘那在内的少数民族界同胞感到喜悦和振奋。

“现在很多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生活都有了改善。我的家乡也能用微信支付买菜了。真的是巨大的进步!”茸芭莘那表示。

另一方面,她也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地区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忽视了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没有因地制宜做出合理规划,在美丽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这就产生了新问题,如何让群众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丰收?”茸芭莘那说,这依然离不开从国家层面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提升到更高的高度,给地方各级政府提供更多指导和扶持。

三句话不离民族文化,已成为茸芭莘那“改不了”的“本能”。她说,每一部厚重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明自信的根源,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