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报换:垃圾分类的“小事”难在精准分类重在做实做细

发布时间: 2019-07-04 11:2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报换 | 责任编辑: 和海佳

【编者按】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科学管理方法。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达六七十亿吨,且年产量正在高速递增。粗放型垃圾管理模式,不仅浪费了垃圾中的有用成分,也增加了垃圾的处理量和处理难度。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推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用三个“要”指出了推行垃圾分类的三个关键、三个引导、四个要求。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王报换带领调研组成员谌应新、唐宁、崔保东、魏海波,赴朝阳区、海淀区、昌平区多地调研,也深入考察了解北京虹巢环保科技公司、湖南海昆农业科技公司等长期在环保和垃圾分类领域投入、耕耘的企业,深度探究政策体系与实践层面的结合,特别撰写调研文章《垃圾分类的“小事”难在精准分类重在做实做细》。

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垃圾分类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指明了垃圾分类“三个关系”的重要意义,确定了“四分类五原则”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九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构建了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顶层设计。2018年11月上海进博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把垃圾分类这一关乎文明、民生和环境的“关键小事”提到了“就是新时尚”的新高度和新境界。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推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用三个“要”指出了推行垃圾分类的三个关键、三个引导、四个要求。国家部委机关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接连出台了9个文件,各地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正在全面加速推进。

一、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和意义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科学管理方法。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达六七十亿吨,且年产量正在高速递增。国内大多数城市对垃圾的管理依然采取“集中混合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的粗放型模式,不仅浪费了垃圾中的有用成分,造成每年250亿元至300亿元的损失,也增加了垃圾的处理量和处理难度,填埋和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加剧了二次污染,“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现象屡禁不止。科学研究表明,90%的生活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提高垃圾分类效率,能够使生活垃圾利用率最大化,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途径。

(一)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特别是助推民营环保型企业进军垃圾分类领域,正是对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积极响应,是加强垃圾分类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的有力推手,是全方位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的具体实践。

(二)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是对破解世界性环保难题的重要贡献。

上世纪,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一语成谶,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垃圾污染成为世界性环保难题。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70-100亿吨城市废物产生,世界排名前50的大型垃圾站影响着6400万人的日常生活。仅就中国而言,668座城市中就有2/3被垃圾环带包围。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特别是助推民营环保型企业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打造前端垃圾分类、中端垃圾处理、后端垃圾再利用的垃圾分类全产业链条,为解决世界环保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民企贡献。

(三)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

人人制造垃圾,人人讨厌垃圾,人人为垃圾烦恼。做好垃圾分类是一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也是关系人民福祉的民心工程,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在一个“民”字,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动员民众,守护民心。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既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又是衡量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指标,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缩影,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垃圾分类处理四大难点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达六七十亿吨,且年产量正在高速递增。粗放型垃圾管理模式,不仅浪费了垃圾中的有用成分,造成每年250亿元至300亿元的损失,也增加了垃圾的处理量和处理难度。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处理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难点。

(一)自觉源头分类难。

由于常年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垃圾的多样性、复杂性,居民在家中通常不会特意进行垃圾分类,“不知道怎么分”、“太麻烦不愿意分”、“前端分类后端混装混运没意义”等成为个人参与源头分类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源头分类难直接增加了“二次分拣”和后端垃圾处理压力。

(二)垃圾准确分投难。

现有非智能分类垃圾桶仅靠标识和颜色区分,垃圾分投的主观随意性大,准确投放率低,许多社区的分类垃圾桶成了“作秀桶”。现有智能类分类垃圾桶使用程序复杂、缺乏有效监督或人工监督成本高,垃圾分投率低。

(三)数据收集分类管理难。

各类生活垃圾的分类大数据没有及时抓取,垃圾分类的立法、监管、奖惩、管理等都缺乏数据依托。垃圾分类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抓手和分类管理工具,管理整个垃圾分类过程难以实现统筹设计,导致分类管理各环节脱节,无法形成高效的垃圾分类管理系统。

(四)垃圾后端处理压力大。

垃圾前端分类、后端垃圾混装混运现象普遍存在。填埋和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加剧了二次污染,“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现象屡禁不止,生活垃圾实现资源化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对策和建议

生活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居民、企业及多个政府部门,单纯依靠增加政府投入和宣传教育,成效有限,且难以持久。唯有各方通力合作,打通制约垃圾分类处理的各个环节,通过高效数据可视化管理系统建立分级考核标准,垃圾分类才不会陷入做秀和先分后混的怪圈。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建垃圾分类大数据库,打造五级管理系统。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掌握垃圾产生主体和垃圾分类参与者的基本情况,建立居民个人环保档案,形成垃圾分类管理大数据库,做到有源可溯,有据可查,推进数据库与各地市政环保系统对接,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和物业公司五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及考核标准。注重发挥街道、社区党员引领作用,号召党员当先锋、做表率,做垃圾分类的宣传员、分类员、监督员,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共同治理机制,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活垃圾分类产业链条。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垃圾分类领域,是激活垃圾分类产业全链条的关键步骤。在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社区、公众力量的基础上,让更多民营环保企业参与到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形成良性激励机制,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建议推广“智慧分类”“三网融合”的虹巢环保分类模式,即互联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网、再生资源回收网三网有机结合模式,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硬件传感器融合等科技手段,达到居民知晓率100%,居民参与率80%,分类率80%,分投率95%等量化考核标准,整合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链条,实现多方共赢。

(三)优化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实现垃圾准确分投。

优化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科学设计垃圾袋及智能垃圾箱,通过发放不同颜色的环保垃圾袋引导居民在家中自觉完成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培养源头主动分类意识,养成源头主动分类习惯。运用技术手段将垃圾袋与垃圾箱一一对应,扫码垃圾袋只能打开与垃圾袋颜色一致的垃圾箱,识别简单、分投准确。优化后的智能垃圾箱需内置满载预警、实时称重、自动开门、大数据实时上传、防夹手等智能功能,时刻监测箱体内部状态,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引导垃圾准确分类投放。

(四)加强垃圾后端处置能力,推动垃圾资源循环利用。

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加大收运车辆配置和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设置密度,加快推进各地垃圾处理厂建设施工进度,进一步提升垃圾回收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探索多种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渠道,如餐厨垃圾+昆虫产品链模式,即民营环保型企业强强联合,打造从餐厨垃圾无害化生态处理,到生态农业,再到养殖和动物饲料业的一整条产业链体系,让“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归位,真正实现“化腐朽为神奇”。

(五)扩大宣传教育,建立科普基地。

垃圾分类和处理,应当从教育抓起。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科普教育基地,为全体民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提供垃圾分类分类处理社会实践活动场所,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培养良好习惯。垃圾分类处理科普教育基地建成后,面向社会和当地中小学全面开放,定期分批组织民众和学生参观学习,并安排讲解员进行知识讲解。通过垃圾分类处理游戏设置,强化民众特别是学生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认知,基地可以提供昆虫产品和有机虫粪、宠物销售、花卉盆栽和蔬菜盆栽等原材料,让大家亲身体验动植物成长的过程,培养广大民众特别是学生们对农业科学的兴趣。

(六)加强垃圾分类立法,加大不分类行为处罚力度。

加快各地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明确居民个人作为垃圾分类主体的责任,建立硬性处罚标准,对不分类行为予以重罚。将垃圾分类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可建立垃圾分类信用积分奖励制度,强化垃圾分类信用奖惩管理手段,在垃圾分类领域充分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者:王报换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