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编 |九三学社中央:强化科技支撑 完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 2019-06-13 09:4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和海佳 | 责任编辑: 和海佳

【编者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历经40年发展,在防风治沙、保持水土、富民兴边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建设成就。

对此九三学社中央提出完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提案,建议加大科技扶持和投入力度,优化林草结构,着眼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问题】但随着三北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目前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林草资源总量不足。“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近60%的宜林地、54%的草原、84%的沙化土地,是我国森林草原资源最稀少、林草生态治理最紧迫的地区。

当前,“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13.02%,比全国平均值低近9个百分点,亩均森林蓄积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4%,林草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二是防护林结构不甚合理。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环境恶劣、生态脆弱是“三北”地区的环境特征。

耐旱灌木与草本植物具有良好的抗逆性、生态适应性和多用途性,应成为该区域植被恢复的主力军。但目前三北工程总体上林木品种不丰富,耐旱灌木和草地建设力度明显不足。

三是工程建设投资不足。经过40年建设,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已得到有效治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目前可造林地块,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尽管中央投资标准由过去的300元/亩提高到现在的500元/亩,但随着人工成本不断提高,造林成本逐年增加,现行投资标准难以满足实际成本需求。

四是科技支撑力量薄弱。三北工程建设科技贡献率仍然较低,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的局面未根本改观。

工程建设一线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优良品种、新品种使用率较低。

五是防护林亟需优化升级。三北工程早期营造的防护林大部分已进入成过熟阶段,加之受当时经济、技术水平限制,早期营造的农防林普遍存在树种结构较为单一、起源较为粗放等问题,致使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加之经营管护等措施跟不上,造成林分质量不高,低效林、残次林较多。

据初步统计,“三北”地区现有退化林320多万公顷,亟需更新改造、优化升级。

【建议】科学建设和管护三北防护林,应坚持因地制宜,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切实增强生态功能,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对此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优化林草结构,着眼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改变以林为主现状,在林、灌、草结合的区域,合理提高灌、草比例,适度营造水分平衡型多用途灌木林。在草原地区不宜再植树造林,而应以草地生态修复治理为主。将“三北”地区草原植被恢复纳入三北工程建设内容,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

第二,提高中央补助标准,扩充补助类别,探索资金筹措模式。建议中央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标准,并将林木后期管护等费用纳入中央投资范畴,全面落实工程规划,确保中央投资足额到位。

财政增量投入应与林、灌、草结构优化相结合,控制林木补贴,增加灌、草补贴。同时,各地应因地制宜,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第三,加强管理和技术措施,在提高工程质量上下功夫。加大对退化林分和低效林的修复力度,全面开展造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稳定高效、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

第四,着眼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促进三北地区民生改善。未来更新改造应进一步提高经济林比例,通过更好地发展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等提高收益,调动林农造林积极性,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五,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大科技扶持和投入力度,工程建设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科技支撑。

加强防护林技术研发和转化,重点加强干旱沙地植被良种选育、林下经济品种研发、病虫害防治、林产品加工等林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加快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加强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和科技成果推广,建设林业科技综合示范区。


推荐阅读:

河为“线”城为“珠” 将大运河文化带建为美丽中国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