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市政协、市城市管理委召开“加强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提案”集中协商办理座谈会。市城市管理委介绍,今年本市将在224个街道乡镇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率将达到60%。
今年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共有15件政协委员提案涉及垃圾分类和资源再利用,委员们反映最多的问题是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收集设施缺乏规划,设施不足;收运过程不规范,存在混装混运现象;垃圾清运能力不足,厨余垃圾清运不及时;处罚难、执法力度不够;垃圾分类无责任人,责任人制度落实不够;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等。
一些委员从宏观角度对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提出了系统方案,还有一些委员就推进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提升城市精细化水平提出了改进提升的管理策略,建议加强对垃圾分类治理落实效果的监督检查,建设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对外卖餐盒和废纸进行减量、再利用等。
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在汇报提案办理情况时表示,北京市在积极探索源头垃圾分类,已经在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探索形成了4种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包括有人值守垃圾分类驿站、撤桶撤站定时定点流动收集、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设置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等,并建立了环卫专业运输和社区垃圾收集的有效衔接,着力解决混装混运问题。截至去年底,开展示范片区创建的街道、乡镇总数达到100个,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达到30%。今年底之前,将在224个街道乡镇开展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率要达到60%。
今年本市将推进源头垃圾分类投放点和再生资源交投点融合,促进垃圾分类投放站、垃圾分类收集房、密闭式垃圾分类清洁站兼顾再生资源回收功能,推进再生资源分拣设施规划布局,加快分拣中心建设。同时,健全垃圾分类的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垃圾分类价格机制,试点探索餐厨垃圾全量收费改革。研究基于市场的再生资源专营政策,以及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投资政策,使愿意参与、有能力参与垃圾分类的企业“进得来、收得着、出得去”。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积分管理制度,建立居民垃圾分类的信用账户,通过建立投放垃圾的行为约束机制,逐步改变居民随意投放垃圾的习惯。
委员们建议,加大垃圾分类强制力度,探索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对未实行垃圾分类或分类不符合要求的单位,拒绝收运并移交执法部门处罚。借鉴上海等城市立法思路,从可回收物的准公益性定位、居民垃圾分类和缴费义务、非居民生活垃圾按市场价格全成本付费、社会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准入和退出机制等方面,开展试点和研究,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创造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