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延政:走出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之路

发布时间: 2019-06-13 09:00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何延政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未富先老”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社会总体负担加重等问题,但如果解决得好,不仅可以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也可拉动“银发经济”,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发展。目前不少地方开展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就是很好的探索与实践。

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避免了发达国家在养老问题上所走过的弯路。20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建立了大量的养老院,直到今天仍以养老院为主赡养老人。然而这些养老院看上去很美好,事实上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许多老人没有获得更有质量的生活;老人们与社会隔绝,少有尊严和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力;过分专注衡量健康的各项指标。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形式的养老院开始出现,叫做辅助生活中心。老人在这个中心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和隐私,还可以选家具、养宠物、下厨房等。衰老是个医学问题,不是单独靠医学可以解决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在生命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有尊严地体面地度过。

居家养老,老年人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熟悉或很快熟悉环境,可以选择自己的家居食物,如果能劳动可以自己下厨房,有自己的隐私,可以到社区见到熟悉的人,可以参加集体活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使老年人不脱离社会。而机构的介入更丰富了老年人的选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护和医疗,从而使不同的老年人得到进一步的多元化的满足,让老年人在银发阶段也有丰富的自由意志和足够的尊严,使老有所居、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真正实现。

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体现。老人心理需求满足程度除身体健康因素外,更多的是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价值观,以及这种文化价值观在现实生活的实现程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合”思想;讲究几代同堂、尊老爱幼;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虽然农耕文明形成的大家庭养老逐渐远去,但历史文化的基因依然长存于人们的血脉中。尊老爱幼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传统,传统的儒家思想,更是从道德入手,重视伦理修养。年轻人除了赡养的法定义务外,还需要“常回家看看”,春节返乡大潮等就是这种文化基因很好的诠释。因此,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是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是传统家庭文化实现的有效载体之一。

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在当今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下更趋完善成熟。家庭的日常照料、健康监测、预警预报等,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自控或智控与远离家庭的子女亲属实时联系,增加情感联系的内容。在可预见的将来,部分子女、亲戚甚至可以在家里上班,灵活的上班工作时间让他们可以多陪伴在亲人的身边。部分老人甚至可以在网上的虚拟空间实现情感交流满足。

另外,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还可以催生“银发经济”的发展壮大。传统的观念认为老年人是低消费和社会的负担,但老年人的消费欲望并不低,只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求,针对老年需求的供给严重不足,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比如除了老年人生理健康指标特别关注,老年人还需要温情、需要尊严、需要价值的实现等,这部分需求服务不仅仅是理念不到位,实际供给也是远远不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和完善,许多老年人的真实需求逐步会被更深入研究和挖掘,这恰恰给社区和机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以带动养老产业发展,可以扩大内需的释放,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反思发达国家养老院所走过的弯路,继承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建设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模式,辅以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全民动员共同面对老龄化问题,一定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之路。(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