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调研综述

发布时间: 2019-05-24 08:54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李冰洁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的制定,是为了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大运河文化带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推进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为配合5月24日召开的全国政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率调研组分别于4月9日至15日赴山东、江苏,5月16日赴河北沧州进行调研,推动贯彻《规划纲要》,就地方政府在实施中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意见建议,同时为更好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增强大运河生命影响力,推动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言资政、凝聚共识。

一直以来,全国政协与大运河的保护利用保持着很深厚的情缘,从五届全国政协开始,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提案或调研。积极推动大运河申遗和保护,凝聚了许多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智慧。

可以说,推进大运河保护利用,已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和沿线省市政协委员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责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是“大文化”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在沿线地区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是文化工程,也是精神工程、发展工程,与沿岸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密切相关。

刘奇葆表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对于保护传承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对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规划纲要》的精神理解好、掌握好。

“这里的‘文化’不是小文化,也不是中文化,是大文化概念。”刘奇葆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文化”两字的深刻含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是“文化”,具有“文明”概念的内涵,包括了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各个方面。

“大运河是线性流动的活态历史,它记载和体现出的是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生存力、坚韧的生长力,所以对运河及其文化再梳理、再焕发,其实质是唤醒、强化运河在凝聚民心、形成向心力、提升文化自信中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对照《规划纲要》讲好大运河故事。

“要以家园回望讲好勤劳勇敢的运河人故事、以民族情怀讲好历史变迁的故事、用国家精神讲好大国担当的故事,使运河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符号,为时代、为人民画像。”郭媛媛建议。

在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看来,大运河历经几千年的沧桑,一直都在创新中发展、发展中创新。“不变的是变化,是大运河的一个基本性质。”他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应简单地恢复运河风貌,应该着眼于今天和未来,着重进行体制机制、管理、项目、理念和文化五个角度的创新,将古代运河文化的精华融入到现在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

“文物不可商品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成说。“《规划纲要》提出,要让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达到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打造中华文明亮丽名片、不断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高度,促进大运河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符号的载体。”

一路来看,牛克成发现,大运河文化产业和文创产品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创产品作为遗址及博物馆工作的延伸,不只是文化产业上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把大运河文化带回家、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从而实现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牛克成说。

“加强大运河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定意义上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弘扬、呈现大运河的文化。”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孙庆聚认为,自然生态是立体的、动态的,它包括水、岸带和空气,要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首先必须得抓生态建设。

“咱们参观镇国寺(位于江苏省高邮市)的时候,我有一个感慨。”孙庆聚说,“我在运河边拍照,看到河里有很多塑料片,就问当地的工作人员水质是多少?他回答我说是Ⅲ类水。”孙庆聚不以为然。他表示,大运河的生态建设,首先要治水,断流的河段要有水、有水的河段要净化;然后,以治水带动河岸的绿化和空气的净化,做到水、岸、空气“三位一体”联动,最终实现大运河整体生态廊道建设。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涉及生态、水利、交通等各个方面。“大运河文化带是文化要素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也是我们国家城市与文化共生、经济与文化结合最紧密的地区之一。”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蔡萍说,贯彻《规划纲要》,既是落实国家战略,对文化工作而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

“《规划纲要》中‘指导思想’部分明确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坚持以文化为引领’。”蔡萍建议,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过程当中,不能忘了“文化”这一条主线。

要“规划”也要“因地制宜”

年初,《规划纲要》下发后,在大运河沿线8省(市)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地都在积极制定本地区的大运河保护利用规划。刘奇葆希望各地在制定完善本地大运河保护利用规划时,与国家《规划纲要》做好对接,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流经运河的实际特点、资源禀赋等情况,统筹考虑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水利建设、文化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工作,制定充分体现当地区位特点优势的实施规划。

这次在山东、江苏调研,委员专家们感到对比明显,南北差异很大,每一段运河都各有特点。

黄河以北段运河现在已基本断流,解决有水的问题是一个重点。“落实《规划纲要》,我觉得在‘水’的方面应该实现四个目标,即要实现有水的河、清水的河、有水利价值的河以及有水文化内涵的河。”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朱程清表示,按照《规划纲要》中提出的“2025年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有水”和“2035年主河道全线有水”的目标,针对北方缺水的实际和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漏斗的现状,外调水是一个必然选择。

《规划纲要》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一即“古为今用,强化传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应该是大运河古为今用,用现代技术发展的一个典范水利工程。”朱程清说。

利用大运河古河道作为输水河道,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特点。据悉,于4月24日开启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应急试通水工程的供水,目前已流至大运河遗产点之一的天津九宣闸。为了了解应急试通水后大运河古河道的情况,5月16日,调研组小分组再次来到河北省沧州市连镇谢家坝和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与环境卫生整治工程项目展示区。

对比2018年9月同地调研情况,两个遗产点都有了不小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就断流的南运河河北段,曾让沿线老百姓迫切渴望再次看到运河水。“有水后,晚上河边蛙声一片,老百姓打着手电看着大运河,都舍不得回家。”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大运河生态修复与环境卫生整治工程项目展示区,调研组发现,除了一条主干道外,运河岸边的草坪上并没有修可以通往河边的小路。这其实是有意为之,当地工作人员希望来此游玩的人们可以自由地踏着草坪,走得多了,自然而然形成小路,到时候再修便是最方便、最合理的路。这个做法受到了委员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时隔半个世纪又有水的大运河活了,再次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黄河以南段运河如今仍承担着重要的航运功能,如何进一步改善水质、科学利用运河、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是主要问题。

“进一步坚持‘活化’理念,强调将文化遗产的保护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发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要保护不同时期的遗产和记忆,避免历史的断层。目前,一些运河古镇强调“修旧如旧”的概念,大力开展古建筑修复工程。“我们的记者问我,现在为了‘修旧’把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拆完了,那将来我们想看80年代的建筑到哪儿去看呢?”宋新潮认为,“修旧如旧”是要明确“大保护”的概念,不搞大建设、大开发,要保留不同时期的建筑,不能为了“修旧”而出现年代断层。

《规划纲要》将大运河文化带定位为“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在扬州,调研组惊喜地看到,“一地三城”之一的宋夹城,作为依运河而生的宋代古城,不仅实现了原址复建为考古遗址公园,更进一步开发成体育休闲公园;古运河三湾段则以其周边湿地风光为依托,因地制宜地配置人文景观及休闲设施,形成了大型生态人文景区生态区。市民们可以到这些公园里运动健身,或到公共图书馆中休息阅读,以多种形式亲近大运河,可以说,大运河已经融为扬州市民日常休闲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大运河功能的调整,随着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运河的文化休闲健身旅游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金永伟建议,要建好大运河文化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建好文化休闲体育健身设施,让大运河与沿线百姓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水乳交融。

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城乡规划、水利交通、生态环境、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统筹协调非常重要。

这也是刘奇葆一再强调的问题。

到底哪段才是最早的大运河?委员专家们一路走一路问,得到的答案也是不尽相同,各地也在就此问题据理力争。

目前,关于大运河的起源,普遍承认并列入大运河申遗文本的说法,是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从今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至淮安旧城北五里,最终与淮河连接,形成了沟通长江和淮河的人工河——邗沟。但是,在江苏其他城市,出现了不同的说法。

在常州调研时,委员和专家们听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大运河常州段所属的江南运河,由苏州望亭至常州奔牛,经孟渎如入长江。常州市文史专家经过反复考证,认为这段位于古镇青果巷南侧的运河,是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95年开凿,比扬州邗沟还要早9年。

无锡市有关专家则认为,大运河无锡段北门外的黄埠墩是古运河无锡城区段的“地标”,以黄埠墩的形成年代为证,这段运河的历史比扬州邗沟至少早一年。

据清光绪《高淳县志》记载:“胥河,吴王阖闾伐楚,伍员开之,以通松道。”据考,吴王阖闾为运输伐楚所用粮食,命伍子胥挖的这段运河,开凿于公元前506年,被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

这种争论,让委员专家们深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各地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仍需加强。

“我们在山东聊城参观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在扬州调研的时候,当地介绍说准备筹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二者之间是个什么关系?有没有功能上的分工?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感到困惑。

除此二者外,浙江省杭州市还有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有些应该在国家层面上来进行的事情,一些省市先做起来,值得鼓励。但是也出现为了显示地位重要而抢先冠以‘中国’字头的现象,这就更提醒我们要加强区域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巡视员陈剑平认为,应该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防止抢先注册商标现象的出现。

“文化发展内容为王,在注重项目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软件内容建设。”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周表示,大运河沿线共规划建设20余家大运河主题博物馆,目前已经建成10家,规划建设中的还有十几家。“要坚持‘战略+项目’的‘哑铃模式’,策划建设一批重大载体与平台的项目。”范周建议,在国家发改委的统筹下,大运河沿线8省(市)联合共建“中国大运河资源数据共享平台”,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游等经典旅游线路,推动沿线大运河主题博物馆的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构筑博物馆展示体系,通过“抓项目”“促协同”实现“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批示中专门强调了‘统筹’,要求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国家《规划纲要》就如何做好统筹协调也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刘奇葆希望,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能进一步加强协调,工程内部的战略规划、资源分配、组织实施各个环节也要做好衔接。

调研组人员名单

刘奇葆全国政协副主席

刘佳义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孙庆聚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张震宇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河南省主委

牛克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朱程清(女)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

张自成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

金永伟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副主委,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郭媛媛(女)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阎晶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

徐江善新华社领衔记者(司局级)、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国情与战略中心研究员

宋新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江苏段)

张忠义水利部总经济师(河北段)

陈剑平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巡视员

蔡萍(女)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张磊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山东段)

万金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河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