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河北段全长530公里,是河道样态最真实、原生态风貌保持最完整的河段,被称作“活的遗产走廊和生态走廊”。河北不仅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看做文化工程,还将其定位为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
河北省政协也一直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民主党派和有关市县政协及政协委员也积极建言献策。
大运河流经河北5市17个县(市、区),统筹协调成为促进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关键。在今年省政协全会上,民革河北省委会建议,加大省内层面协调力度,在涉及的地市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沟通、协同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省内运河河段河长制度建设,以统筹相关部门职责,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文化旅游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
文物要发掘保护,非遗更应传承发扬,但“活”起来的文物和非遗才能产生更大影响。沧州市政协调研后提出,应深入挖掘研究大运河内涵价值和文化精髓,恢复运河漕运码头等历史场景,建设特色文化街区,活化民俗、美食、镖师、武术、纤夫、酒肆、演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积淀在大运河千年历史中的漕运文化、盘古文化、武术文化、杂技文化、铸造文化,传承大运河沿线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戏曲、文学、民间艺术、传统技艺,讲好与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故事。
文旅融合是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沧州市政协委员郑志利建议,利用沿线重要遗产资源设置精品旅游线路,相关市县联动合作,通过线路连通、主题标识设计、主题系列展示、主题活动组织等方式,营造文化主题突出的旅游线路,共同构建河北段文化旅游形象。
无水不成河,缺水断流是河北段大运河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旅游吸引力。在今年的省政协全会上,冯月亮委员建议,在加大生态用水财政补贴支持力度的同时,协调上游有关省、市,贯通河流水源,使大运河真正恢复水源充沛、风光旖旎的原始风貌。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盟河北省委会提出,应成立省级层面的运河文化研究院或智库中心,促进运河文化带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协调沿线城市的科研力量,围绕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生态环保、景观设计、城镇规划等开展研究,在文化品牌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文化宣传等方面,构建人文社科研究协作机制,搭建起开放交流的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