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至,万物生。作为人类繁衍生息和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对水的保护与利用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水和人类关系密切,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既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篇大文章。”近日,在致公党中央召开的“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座谈会上,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为这篇“治水文章”列出大框架———“先要修复、管理好水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扩大水的生态空间;其次,从制度、科技支撑、政策导向等方面构建‘安全网’;最后,要做好水源头保护和污染源的处理。”
一篇文章是否漂亮,除了框架严谨,还需要内容充实。会上,来自致公党中央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围绕水体生态评价标准、水环境治理、水体隐形污染、城市水环境智慧监管、北方地区河道生态化整治等方面开始“内容填充”——
“国家颁布的水体评价指标是水体治理的指挥棒,有了科学的指挥棒,才能把人力、财力、物力和科技进步驱动力调动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致公党湖北省委会副主委徐旭东建议,在现有水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内陆水体的生态评价标准体系。清华大学水利水电设计研究所所长安雪晖建议,通过剖析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组成,从供给服务、支持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四个方面构建河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致公党中央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梁伟华认为,河长制的突出意义就是克服传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下分散管理和分业管理模式的弊端,改变“九龙治水”的局面,因此要以河长制为抓手统筹推进跨省水资源保护工作。
通过调研走访部分河流、湖泊,致公党江苏省徐州市委会主委汪云甲发现,除了水面漂浮垃圾、工厂排污等显而易见的污染,还有一些隐性的污染容易被忽视,“这些污染源大多具有分散性、潜伏性、累积性等特点,不易监测,防控的难度较大,建议针对水系特点制定相应的清淤计划,通过生态浮床、人工湿地等水生态修复。”
会议室内,一边是积极建言,另一边,来自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有关部委同志则抓紧记录下可借鉴参考的内容,时不时还针对发言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虽然业界各方关于水资源的话题层出不穷,但致公党中央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这场关于“治水之道”的大讨论则有更新一层含义——既是致公党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举措,又是一次党派智慧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