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瑛: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发布时间: 2019-05-16 10:36:03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钟瑛 | 责任编辑: 耿鑫

原标题: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六大经济走廊从地理空间看,贯穿了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此背景下,抓住构建我国民族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新发展的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仍然存在各区域发展缺乏协同、定位缺乏错位、路径缺乏差异性等问题。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切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遵循包容性、差异化、开放型发展策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的共赢发展

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与民族地区包容性发展,应通过政策协同、区域包容、文化共建,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包容性发展策略。在政策协调方面,必须突破民族地区行政区域限制,通过国家顶层设计与跨区域政策制度协商,形成民族地区发展合力,推动民族地区制度联动机制与战略协商平台的建立,实现政策协同。在区域包容方面,应立足“一带一路”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实现民族沿边地区与中原经济腹地之间的有效协同,改变内陆封闭型区位条件,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抗风险能力。

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为避免民族地区由于无序竞争出现投资过剩、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等问题,需要在综合区域产业优势和跨区域产业链分工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规划和鼓励政策,努力构建民族地区之间的竞合关系。同时,为实现产业之间价值链有序衔接,必须基于地方区位优势综合考量,对于不同产业实行差异化政策支持,优先支持优势产业重大项目的布局,同时配合区域之间产业链分工定位,创新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完善区域间资源开发及分配机制,为提高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提供软硬件支撑。

构建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开放型发展策略,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一方面,实现民族地区之间内部开放合作,打通民族内部之间贸易通道,推动民族地区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纵深化的辐射作用,提高区域经济合作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实现民族地区生产要素向外流动,以更加综合性、多元化的贸易方式,通过连续性跨境贸易政策,创新民族地区加工贸易模式,扩大双向经济投资,推动民族地区跨境市场合作的有序进行,实现民族地区边境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

二、立足民族地区国际发展视野,主动谋划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各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专家研究本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条件和不足,分析“一带一路”将给本地区带来的发展机遇及挑战,在此基础上,制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决策。发挥民族地区地缘优势,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抓住机遇,改变传统民族地区政策局限于国内或限于某一区域市场内部的弊端,将民族地区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建设动态衔接,立足国际市场资源,推动生产要素双向流通,开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视野和新空间。尤其是,各民族地区应积极创建多层次、高频度的与亚洲各国及阿拉伯国家的合作机制,倾力消除影响互联互通的非物理性障碍。

三、补足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打通“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族经济走廊

加强民族地区对外交通建设,开辟边境资源与物资绿色通道,提升民族地区跨境交通的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加强东中西地区之间横向交通建设,整合东中西现有交通体系,在加大东中西地区之间重点枢纽城市铁路公路建设的同时,发挥长江、黄河、珠江等重点河道跨区域优势,推进民族地区枢纽城市多元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实现东中西地区之间交通互通互联。加强民族地区内部交通融合建设,构建区域内部融合交通网络,与此同时,发挥互联网信息实时共享等特点,构建民族地区间交通信息共享平台。

四、注重人文先行,使各民族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交融

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文化交往交流,需要打造新机制、探索新模式,深入开展文化艺术、科学教育、体育旅游、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密切不同民族群众的感情,夯实地区间开展经济、社会、文化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要充分挖掘沿线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文化项目及活动的合作,促进各民族地区文化的共同发展,实现民心相通。

加强民族地区内外文化交流。整合民族地区文化品牌,通过文艺演出、影视交流、合作出版等多种方式推动民族地区对外文化交流。同时,充分利用会展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效应,通过跨区域平台的整体性搭建,联合举办民族地区专项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会展平台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技术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

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整合沿边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培育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农业旅游等具有边境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同时,加大“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地区的人文历史研究投入,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经济社会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将民族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历史气息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品牌。

不断完善民族政策与相关制度。创造各民族有效接触的“最佳条件”,保证各民族成员在“最佳条件”下进行平等交往、相互协作,追求共同目标,最终使各民族实现利益共贏,营造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