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理:摸鱼、钓鱼、养鱼

发布时间: 2019-05-13 10:31:03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王树理 | 责任编辑: 耿鑫

原标题:摸鱼、钓鱼、养鱼

家门口有一条河,叫沙河。因这条河,有了故乡的名字:沙河镇。作为沙河镇的居民,从一出生便与沙河有了不解之缘。且不说田间耕耘、高岗搭屋、河畔赶集、堤上护坡等诸多民生大事,就是这河里的鱼,也是与我们相伴终生的。

俗话说:船家的孩子会凫水。它其实还应当有下半句:靠河的孩子爱摸鱼。这话一点不假。从记事起,鱼就和我结下不解之缘。有一年冬天,母亲得了感冒,我一个人来到沙河,想给母亲捉几条鱼做鱼汤。可砸开封冻的水面下到河里,不光没有逮到鱼,反而把我的棉裤冻得邦邦硬。回到家,一脱棉裤,一条裤腿从中间断裂了。父亲母亲又着急又心疼:毕竟是个只有9岁的孩子,难得有这份孝心,就把我数落了几句,让我逃过了一顿揍。可没想到,就是我这个喜欢逮鱼的爱好,还真有派上用场的一天。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因为天气原因,我们的村子经常被水包围,可这也让鲁北平原有了鱼儿们栖息的水源。待到水退陆显,沟沟壕壕、沙滩水洼,到处都是大小不等的鱼。于是,捕鱼成了我们的嗜好,而且每次都能有所收获。尽管鱼汤送糠菜的日子总体上仍属于贫困,但沙河里的鱼让我们的无米之炊变得有了一些滋味。这种逮鱼的日子,一直伴我读完初中。1964年到1967年底,我一直在沙河岸边的刘集中学读书。1968年春天,我参军入伍离开故乡,忙碌的军人生涯,让我无暇再去思考捕鱼的事,可是,逮鱼场景的还是多次出现在我的梦里。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我因为患病住进张家口市的一个军队医院。高烧之中望着病房墙壁上一个扁长的阴影,就觉得是一条鱼在游,还大呼小叫着让人们捉住它,惹得病房里的人哈哈大笑。后来医生说,这是高烧不退产生的幻觉,又给我用了镇静药物,才稳定下来。

几十年风雨过后,当我再次回到故乡,摸鱼的心思是没有了,但每当回到老家,总还是喜欢到沙河岸边站站,看那汤汤东去的清流,流过故乡的田园;想那当年在河里游泳、捉鱼的种种趣味。不过,这个时候,大概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食无鱼,出无车”,市场上鸡鸭鱼肉的供应从不缺货,再下河逮鱼对于多数人,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兴趣。不过,逮鱼的人少了,不等于人们不爱鱼。2013年春天,我就发现,沙河边上把丝垂钓的人越来越多。有一次,我停下车来,漫步在钓鱼人的身后,蓦然一瞅,不远处居然有几位是我当兵时的战友。他们转业到地方,工作若干年,退下来就把钓鱼当成了自己锻炼身体的最好方式,隔三差五结伴来沙河垂钓。大家一看是我,钓竿也顾不上看了,握手、拥抱、问候,接着就是炫耀各自的“战果”,摆出要回家炖鱼的架势。我一看午餐已经食有鱼,就和战友们说,吃饭不急,让我也过一把钓鱼的瘾嘛。可是,我接过一位战友的钓竿,前后大半个小时,也没有一条鱼上钩,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的钓竿频频起落。

那次钓鱼过去也有四五年了,最近,我又一次回到了沙河岸边的刘集村,才发现这里已经大变样了。这个当年的穷村子,现如今漂亮的与城市没有什么两样。不仅住房比城市居民宽敞,最具特色的是,家家户户泉水淙淙,在那既是排水设施、又是农业旅游资源的过街水渠里,家家都养了各式各样的金鱼,中间用隔离网拦着,谁也不碍谁的事。除了村子里家家养鱼,村北的大沙河已经劈出了专门的垂钓基地。这让我大为惊诧。曾经让我以逮鱼为乐的沙河,如今却成了具有某种文化符号的旅游景点,曾经蓬头垢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如今开口闭口讲的全是发展、环保和旅游……

故乡啊,我的故乡,你的大沙河用捕鱼、钓鱼和养鱼的方式,把一个永远属于你的游子召唤回来了,留下我吧。让我守着这条河,这片地,还有这些生生不息的鱼……

(全国政协委员 王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