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明高:换一个坐标看我国技术创新的短板

发布时间: 2019-05-06 09:0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包松娅 | 责任编辑: 耿鑫

原标题:换一个坐标看我国技术创新的短板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欧阳明高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把创新放到新发展理念之首,制定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重大配套举措。当前,创新已经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创新在全社会已蔚然成风。

全国政协历来高度关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月中旬,还将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这一主题建言献策,为配合这次会议,我们采访了部分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的两院院士,请他们结合本职工作畅谈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敬请关注。

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国际视角还是国内视角,发展新能源汽车都是大势所趋。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下一轮全球汽车企业竞争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弯道超车”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在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技术实现多点突破。欧阳明高是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针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话题,在他看来,如果换一个坐标,就能看到中国当前技术创新的短板所在。

记者:为什么中国核心基础技术创新难突破?

欧阳明高:我们传统上是以应用领域来划分能源、化工、电力、汽车、高铁、航天等,如果以业务类型划分B-to-G(做政府买单的业务),B-to-C(做终端消费者买单的业务),B-to-B(做企业买单的业务),可能更能够看清我们的短板。

中国的科技创新大部分是由政府主导,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主要也是由政府驱动。目前,国家创新评价体系和舆论导向中强调较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主要还是政府投资的项目,例如高铁、航天、电力、能源等,都是政府投资,科技人员研发,成果交给政府,因此B-to-G一般比较强大。其次诸如淘宝之类的B-to-C业务也很强大,因为中国人口多、市场大、有需求。最后中国与国外相比总体上最差的就是B-to-B技术,但核心基础技术往往也是B-to-B业务创造的。

记者:为什么B-to-B业务与前两类业务相比,成为最差的部分?

欧阳明高:因为B-to-B业务只能靠技术吃饭,要有真正的技术含量。可以说,B-to-G和B-to-C把B-to-B的技术集成后给政府和百姓,然后获得回报。相对而言,B-to-G业务中的B-to-B会好一些,因为有政府因素在,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高校科研机构搞成果转化都针对政府采购的高精尖工程。反观给B-to-C做B-to-B业务是最难的,B-to-C领域往往是市场化、国际化行业,竞争最激烈,而中国B-to-C习惯于优先采用国外技术。国内B-to-B受国外同行竞争和国内OEM(代工)盘剥,利润低、回款慢、失败概率大,很难出现大企业。而这些B-to-B往往就是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器件的供应商,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在市场化、国际化、竞争性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弱,“三基”薄弱的内在原因,所以这些B-to-B的小型科技型公司,急需政府支持。

记者:既然这些面向市场化、国际化竞争性行业的技术创新那么难,坚持创新的动力来自哪里?

欧阳明高:我认为技术创新的主动力来源于道德至高点(理想主义)和利益诉求点(现实主义)相统一的战略驱动下的市场竞争。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做电动汽车和太阳能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做可回收火箭是为了方便人类的星际旅行,为太空移民做准备,做脑机接口是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因此科技创新要减少行政干预,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以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不能简单的以掌握技术为目标。技术无止境,创新无极限,竞争是永恒的驱动力。

记者:在您看来掌握核心技术与不断追求核心技术竞争力是不是一回事?

欧阳明高: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标。此外,掌握是一种状态,创新是一个过程,技术创新与突破永无止境。当前技术变化加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更应当重视过程,而不是停留在状态。核心技术动态性、突变性、不确定性,掌握一词比较笼统,不断追求核心技术竞争力就是动态迭代,反馈修正,滚动优化,不断进行技术换代。不断追求核心技术竞争力就是要形成掌握核心技术—率先开拓市场—获得高额利润—投入换代研发—升级核心技术—扩大市场规模—建立领先品牌—获得更大利润的良性循环。为何我们可以搞成载人航天,却没有一个自主品牌的高端马桶盖产品?因前者属于B-to-G业务,只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就可以了。后者属于B-TO-C业务,要不断提高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

记者:作为高校科研力量的代表,您认为在创新发展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学研用的合力应该如何发挥?

欧阳明高:创新的合力有三个维度,第一,多学科交叉产生合力。关键是要找到交叉点,才能产生爆发力。第二,产学研用结合形成合力。产学研用结合要处理好知识产权问题,建立知识产权输出平台,把科技变成知识产权转移出去。第三,产业链上下游连接凝聚合力。

具体到高校工科关键还是要改变科研评价标准和体系。对高校而言比较可取的价值观是务实的理想主义,既看论文,但又不唯论文,既认“帽子”,但又不唯帽子。同时不同的学科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理科更重学术深度,文科更重战略高度,工科则要强调战略高度,学术深度和工程广度的有机结合。

而正因为工科评价比较综合,更需要学科交叉的团队,解决之道是回归学校是培养人才的这一根本定位,从研究生培养开始进行校内学科交叉,推行校内教师双下标,鼓励研究生毕业创新创业,既转化成果,又反补学校工程队伍人手不足,把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与学校科研全过程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特色一流研究性型大学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