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理:雨生百谷仓庚鸣

发布时间: 2019-04-22 09:54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王树理 | 责任编辑: 耿鑫

原标题:雨生百谷仓庚鸣

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应着时令的安排,雨水渐渐多了起来,为律动岁时的日子增添了许多沁人心脾的滋润与舒适。尽管看看田野里人勤春早的闹春图画早已铺开,但是节令却依旧依着自己的步伐,矜持而又端庄地款款走来。

踏着洒满清香的小路,我信马由缰地行走在故乡的麦田里,一任弯曲的阡陌引领,映入眼帘的麦田,便有了能与人交流的灵性与言辞。记得小时候,田里的麦苗一到这个季节,总是拉开生长的差距,以一类苗、二类苗、三类苗甚至更多层级分类,斑驳陆离地画出田野的色彩。无奈的人们只能指点着那些长势较好的地块,甩出一句“三月二十八,麦子没老鸹”的俗语,迎合着季节的变化,掐算收获的日期。如今,季节还是那个季节,阴历才三月初四,可大田里的麦苗,已是一色的碧绿黝黑。别说没老鸹,就是有几只羊藏在麦垄间,也得等到风吹麦垄低,才能偶尔见其项背。此时此刻,我的目光正在捕捉的,正是那些色彩斑斓的,在麦田里行走的野鸡。自从大田有了生态平衡的屏障,这些禽鸟们算是获得了放浪形骸的自由,时常三五成群地在麦田穿行,还时不时地呼应着展翅飞翔,把悦耳的鸣叫糅进大自然的律动里。

从气象的角度讲,今年“天公”并不作美。一冬无雪,开春以来也没有一场有效降雨,但是田野里的麦子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长期以来,兴建的人工引黄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已经在平原上形成了“黄河两岸挂铃铛”的农田水网,“天公”降水不足的缺憾,早就被充足的灌溉给弥补了。而“天公”的旱象则成了积蓄日光照射的一大优势。与田间地头的乡亲闲聊,他们都说今年的小麦大多浇了两遍水,等到小满,一般还能再浇一遍水。小麦的丰收是板上钉钉的。说到这里,有老农插话说:进入21世纪的头一个10年,国家制订了一个到2020年全国再增收1000亿斤粮食产能的计划,结果大家齐心协力提前就把任务完成了。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些话真是说到人民的心里啦。如今,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咱农民只要一门心思把地种好,就是对国家的担当。

说得好!听着农民兄弟的话,我心里真是高兴。行走在故乡的麦田里,没人喊你这官衔、那尊称,也没有言不由衷的虚情假意。目能所及、耳能所闻的,全是乡情民意,实打实的家乡话,点对点的故乡情。除此之外,就是路旁盛开的桃花、梨花、海棠花……和时而高飞时而低旋的各种鸟类。其中,我最为喜欢的,便是儿时听惯了的仓庚的鸣叫。后来才知道,那被我们称作仓庚的飞鸟,学名叫黄鹂,也有叫黄莺的。这种乖巧的鸟儿,除了在提着笼子的悠闲的人们那里见过,已多年没有见过像如今这样自由自在飞翔的了。和谐社会,不只是人与人、鸟与鸟、人与鸟的和谐,更是人类与整个大自然、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走在故乡的土地上,咀嚼着春天赐予的清新与芳香,我默默思忖着。

(全国政协委员 王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