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发布时间: 2019-04-16 10:53:30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顾磊 | 责任编辑: 耿鑫

原标题:百万机构“沉睡” 将是投资蓝海

中国社会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在过去的5年中,我们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中国有多少家社会企业?然而谁也没法回答。”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简称“社企论坛”)理事长、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说。

缺乏调研,中国社会企业的数量似乎是个谜。不过,“谜底”已被解开——4月12日,由社企论坛与南都公益基金会等联合举办的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行业扫描调研报告发布会暨2019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奖启动仪式上,首部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行业权威报告——《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行业扫描调研报告2019(简版)》(简称《行业扫描报告》)出炉,该报告呈现了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的整体状况。

社会企业尚未成为真正主流

目前国内外对社会企业尚未权威性的统一定义,《行业扫描报告》采取了较为广义的定义:指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组织。其中,组织在通过产品和服务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过程中,在其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嫁接社会/环境价值,使其产品或服务同时具备商品价值和社会/环境价值。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社会企业规模,《行业扫描报告》的调研采用了高低两个方案来估算社企的数量。

低方案统计有“自觉意识”的社会企业,即根据各种社企名录,统计出自己认同社企身份且被行内认可的社企,其数量为1684家;高方案统计“无意识”的社会企业,即没有社会企业身份认同的机构,其数量为1750420家。

报告主笔、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介绍,高方案按照宽口径,纳入一定比例的民办非企业机构和农民合作社(因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难以甄别是否有公益目标,暂无法纳入估算范围),从而估算出数量。

就高方案而言,百万数量级的社会企业仍处于不自知的“沉睡”状态,这足以证明,社会企业的理念倡导仍需加强,社会企业尚未成为真正主流,而《行业扫描报告》的结论也印证了此点:中国社会企业发展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如果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有了自我身份认知,“社会企业”的理念被更多人知晓,是否有利于该类机构在市场中获得更多资源并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对此,社企论坛负责人盛少岚表示,这将帮助社会企业在融资时增加公益创投和影响力投资的机会。

蕴藏着优质的“潜力股”

2017年“自觉意识”社会企业平均收入总额为552.54万元。其中,工商类别的社会企业平均总收入最高,为809万元,其次是合作社类别的社会企业,平均总收入为683.09万元,而民办非企业类别的社会企业平均总收入比较低,仅为174.93万元。因而,按照低方案,2017年,中国社会企业的总收入大约为93亿元。

按照高方案估算,中国社会企业年总收入超过2.2万亿元,相当于2017年中国GDP的2.68%。也就是说,中国社会企业的年总收入已经达到万亿级别。

《行业扫描报告》的另一组数据显示,多数社会企业处于健康的财务状况。2017年,36.2%的社会企业实现了财务收支平衡,20.5%的社会企业实现盈余。

当前,影响力投资正在兴起。招商银行原行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是主要推动者,他表示,影响力投资有两个原则,一是追求正面的财务回报,二是显著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力。

数量众多的社会企业保持财务健康状况,无异于为向善的资本提供了众多优质的潜力股。盛少岚也认为,尽管大多数社会企业规模体量有限,但只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发展,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将非常巨大。

现阶段,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影响力投资与社会企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并探索出台鼓励性政策促其发展。

早在2011年,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文件中即明文规定鼓励社会企业发展,并于2017年启动了社会企业试点工作。

四川省成都市则是国内首个出台专门的培育社会企业政策的城市。2017年9月,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意见》,首次提出“鼓励社区探索创办服务居民的社会企业。”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将建设社会影响力投资高地提升到区域发展战略高度,从构建生态体系的宽阔视角服务社会企业发展;佛山市顺德区是国内最早开展社会企业认证的地方政府。

“四地政策先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邓国胜说,“预测到2020年,这个领域吸纳投资的规模或将达到二三十万亿元,是一片投资的蓝海。”

■相关阅读

《行业扫描报告》的核心发现

1.社会企业的组织类型呈现多样化形态:工商注册企业占59.5%,非营利组织占32.4%,5.1%的社会企业同时注册了工商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不同性质的机构。

2.市场运营收入为社会企业主要来源:91.6%从事市场经营活动,58.4%占比最大的收入来自市场运营。84.5%的社企2017年度利润用于再投资,61%的社企规定禁止或限制利润分配。

3.社会企业在广泛的社会与环境领域实现其社会使命,包括教育(21%)、社区发展(13.4%)、就业与技能(12.3%)、环境与能源(9.8%)、公益/社企行业支持(9.3%)、医疗与健康(7.4%)、老年服务与产业(6.5%)、扶贫(5.7%)、艺术文化体育(4.6%)等众多领域。

4.相当比例的社会企业直接或间接服务各类困难群体,困难群体在其服务对象总量中的占比平均高达33.3%,在其客户总量中的占比平均达到18.2%,在其受薪员工总量中的占比平均达到13%。

5.社会投资回报的影响力绩效:政府类机构和商业投资机构均没有低于预期的影响力绩效,76.9%的政府类机构实现了与预期一致的影响力绩效,70%的商业投资机构实现了高于预期的影响力绩效。尽管63.2%的受访基金会实现了与预期一致的影响力绩效,仍有15.8%的基金会项目低于预期。

■业界观点

陈嘉俊:

应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大家正在谈论社会企业领域未来会有很多资金进来,发展前景广阔。我却认为,创业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广东省顺德创新创业基金会秘书长陈嘉俊说。

他认为,当前社会企业领域的创新思维与“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够,社会企业的经营与抗风险能力也有待增强。

“机构发展绕不开从0到1的成长期。我们谈价值、情怀与模式,但经营管理也非常重要。”陈嘉俊说,推动社会企业发展,除了注资,还应助其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赵莹莹)

彭艳妮:

社企发展已到“转场时刻”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前社会企业的增速已趋缓,且社会企业的国际热潮也有所消退。彭艳妮表示,这恰好说明社会企业的发展已到了“转场”的时刻,

她介绍,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用社会企业的方式来运营机构,社会企业正从非营利领域跨界到商业领域。

“‘下一场’的生力军肯定更多来自商业领域。今后社企论坛的定位和主要工作对象也将更多地面向商业和投资界。”彭艳妮说。(郭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