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 圆了山区百姓梦

发布时间: 2019-04-12 08:49:55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田福良 | 责任编辑: 王静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产业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更因产业而聚集了人,因人而渐渐形成了支撑城市的主体,并在协作中逐渐壮大。产业、城市和人的相互依托协作,共同谱写了城市文明的进行曲。

一个产业对城市的催生作用尤其明显。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就是这样一个因陶瓷产业而兴起的城镇,更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形成德化陶瓷业的出口产业集群,极具竞争力。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德化县是千年古县、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以盛产陶瓷而名扬中外,也是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近些年,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瓷兴人聚,德化的城市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并带动周边乡镇、村庄逐渐走向城镇化,带动山区农村百姓成为收入稳定的产业工人。记者了解到,近些年乡镇进城务工从事陶瓷行业的人员有十几万人,占德化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德化从事陶瓷企业有2600家,仅2018年产值就达328.46亿元,率先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代表性的典型城市。

“这里每天来的外地人很多,到了德化,都想来这里体验陶艺,亲手用陶泥制作传统柴烧的陶器。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许巧梅一边忙着在转动的陶泥操作板上制作陶器,一边说道。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绕不开德化陶瓷。当年,德化瓷器通过泉州刺桐港畅销海外。而说起德化陶瓷史,绕不开柴烧窑炉,绕不开德化三班镇洞上陶艺村。而一代名窑月记窑,代表德化龙窑的“活化石”。2006年,更是随着德化瓷烧制技艺正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并同步进入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成为中国柴烧陶瓷的见证。

陈添贵和许巧梅夫妻俩就是借助洞上陶艺村的独特文化和影响力,离开了德化县赤水镇福全村,在陶艺村里开了一间名为“陶羽工作室”的陶艺工坊,通过柴烧技术过上了日新月异的好日子。

在摆满陶瓷瓶瓶罐罐的简陋工厂里,43岁的陈建瑞和妻子陈雪娥在明亮的灯光下聚精会神的画着瓷瓶。细腻的笔触下,花开鸟语,活灵活现。陈建瑞介绍说:“自己是龙浔镇大坂村人,毕业于泉州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在武警部队入伍三年,转业后在一家陶瓷企业做技术管理,2009年和爱人建工厂。白天夫妻俩做坯,晚上画画。销售渠道是为一些从事陶瓷绘画的艺术家们提供坯体、烧制一条龙服务。夫妻俩边画边销售,做坯技术好,因量大价低,成功率高,销售和顾客群稳定,目前年收入达到了六七十万元。”

辗转走在瓷都具有德化窗口形象的陶瓷街、陶瓷城中,像陈建瑞这样从乡下来到城市里从事陶瓷行业的人比比皆是。

德化县对外出口量比较大的顺美陶瓷集团等企业,更是带动了大量的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在金凤祥陶瓷工厂,企业负责人曾素妹正在教刚刚毕业不久的儿子做瓷花,工人们都在忙活着手里的活计。曾素妹在德化,可是陶瓷工艺品制作的高手,更是圈中名家。德化县政协委员、民建会员、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一系列头衔让人心生敬意,从陶土到陶泥加工、再到工艺品的制作,她可称得上专家级人物,对瓷艺有着独特的见解。从16岁进入工厂爱上陶瓷,专研瓷艺术,到自己创办企业,带动进城务工农民就业。用她的话说,她是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受益者,德化陶瓷产业成就了她,更成就了周边原来靠天吃饭的进城务工农民。

在德化,因陶瓷产业实现梦想的不只是本地区的人,更有外来的创业者,德化县政协常委徐建勇就来自南安,在德化他寻到了商机,前后几年,开了七家陶瓷品牌销售和直营店,淘到了第一桶金。在经营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很多陶瓷工艺大师,并确定主题,搜集他们的作品。在艺术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他把历时8年多时间搜集的、21位德化当代瓷艺大师共同携手创作的白瓷创作艺术珍品“百态观音”作品,先后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巡回展览了24站。活动既宣扬了千年瓷都德化陶瓷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又通过百态观音所蕴含的真、善、美,来育人,传递社会向善的正能量。

由于陶瓷产业的支撑,30多万人口的山区县,逾七成人口因务工住在了城关。在产业的日新月异发展中,德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加之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要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全面放开落户条件的政策出台,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正在成为德化的新市民。同时德化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以“做强城关统筹城乡”为主题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并成为福建城市化率最高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