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博物院:中国近代博物馆“活化石”

发布时间: 2019-04-11 15:18 | 来源: 津云新闻 | 作者: 劳韵霏 | 责任编辑: 王静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内。南楼与北楼经过穿廊相连,就构成了完整的北疆博物馆,这里被誉为中国近代早期博物馆“活化石”。

北疆博物院,原名黄河白河博物馆,创建于1914年。它是中国近代早期博物馆中兼具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几大功能的博物馆典型样本,是目前我国早期博物馆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历史文献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馆,堪称中国早期博物馆史上的一座“活化石”。

北疆博物院的创始人为法国博物学家保罗•埃米尔•黎桑(Paul Emile Licent,1876-1952),来华后取名为桑志华。桑志华在中国北方进行了长达25年、行程近5万公里的科学考察,足迹遍布黄河以北的十几个省份,搜集到古生物、古人类、植物、动物、地质、民俗等多学科藏品20余万件,其中许多藏品为世界独有,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中外学术界的重大发现,开创了中国古哺乳动物学研究的先河。

从1914年桑志华抵津,到20世纪40年代北疆博物院一切事务因战争及经费原因停止,先后有亨利•塞尔、金道宣、罗学宾、汤道平等十余位外籍研究人员前来进行研究合作,他们与桑志华共同进行标本的收集、研究和整理分类工作,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科研成果,是中国乃至世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宝贵财富。

北疆博物院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集动物、植物、地质、古文物、古人类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其藏品超过20万件。重点收藏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及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自然科学标本,包括桑志华25年来发现的四个古动物群点:甘肃庆阳的三趾马动物群、内蒙古萨拉乌苏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和石器、河北阳原泥河湾和山西榆社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各种标本都在这里,是不可多得的自然历史文物之所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疆博物院一度关闭,1953年11月重新开放,1957年又因收藏珍贵标本的库房而不再对公众开放。到了2014年,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北疆博物院着手对北楼和陈列室进行了修缮和布展,于2016年对外开放,重新开放后的北疆博物院北楼及陈列室共展出各类生物标本及人文藏品近2万件。

2018年3月,北疆博物院南楼建筑修缮、功能复原和陈列设计工程正式启动,2018年10月28日,南楼对外开放,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博物馆全部向公众呈现,南北二楼以通道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字形格局。

如果说北楼的特点,是以藏品数量巨大的展厅带给参观者震撼体验的话,南楼则为大家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北疆博物院是一座成功的博物馆——南楼的陈列设计总体秉承“尊重历史、挖掘记忆、传承精神、呈现精品”的宗旨,与北楼陈列呼应和衔接,而又各有侧重。北楼以藏品展示为主线,侧重展示北疆博物院藏品门类之齐全、数量之丰富、价值之独特。南楼则更多地侧重于人文精神展示,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全面复原了图书室、实验室以及古生物库房等功能区,重点展现桑志华和他的团队在科考历程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