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那:理想是家

发布时间: 2019-04-09 08:45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罗韦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从云南怒江大山里走出来的普米族歌唱家茸芭莘那,热爱家乡还有家乡人民唱的民歌,那些歌曲像他们的心灵一样质朴、性格一样豪爽。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那始终为民族文化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奔走呼吁。

不同的身份,却有着相同的责任。

茸芭莘那接受采访是在今年政协全会闭幕的第二天,素颜的她黑眼圈虽重却精神饱满。疲惫是因为忙碌,茸芭莘那感受到委员们建言资政的热情越来越高,她忙着履职也忙着学习;不累是因为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引。”

谈及未来要做的事,茸芭莘那没有豪言壮语,她只是说“民族文化”是她一生的事业。“当我们在追逐梦想时,每一天都是缤纷的,正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时刻都是在实现梦想的一部分……”

倔强

1998年,茸芭莘那从云南省艺术学校音乐科毕业,成为怒江州民族歌舞团一名独唱演员。那一年,她18岁。

说是独唱演员,基层文工团要求演员一专多能,演员们经常一台晚会下来吹、拉、弹、唱、跳样样参与一遍,有时来不及换装,就把几套服装都穿上,一个节目结束直接脱掉最外边那套再次上台。

术业有专攻,刚进团的茸芭莘那因为压力大没少哭鼻子。排练《怒江神韵》时,全是现场伴奏,她就因为打鼓跟不上拍子而被撤下。据团乐队原队长赵勇华回忆,“有一天晚上,听到有个人在那敲敲敲,一看是茸芭莘那。等到再排练的时候,她说‘赵叔,再给我次机会吧。’这次节奏全对了。”

那时的茸芭莘那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要怎样,甚至都没想过要走出大山。但是,倔强的她要求自己“别人做得好的,她要做得更好。”

在怒江多元民族文化沃土里,茸芭莘那不断吸收养分,快速成长。

2004年8月,茸芭莘那在怒江州首届民族歌手大赛获第一名后,进入了第十一届CCTV青歌赛“云南选手培训班”。一个半月的学习对她来说,是一次恶补音乐理论知识的机会。即使得知自己没有机会参加最后的比赛,茸芭莘那依然坚持学习,“只要培训班不赶我走,我就厚着脸皮待下去。”

认识到差距的茸芭莘那回到歌舞团后更加努力了。此后一次次的历练,使她的演唱技艺和音乐修养日臻纯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6年,茸芭莘那迎来了她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她拿到了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组铜奖和《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

回忆比赛的过程,茸芭莘那说自己就是个愣头青。在青歌赛民族唱法组要求用固定话筒的时候,她说没手持话筒很多舞蹈动作都发挥不出来,要弃赛;在《星光大道》比赛时,角逐总冠军那场,虽然英语基础不好,还非要挑战百老汇音乐剧《猫》的主题曲《Memory》……

也许,正是茸芭莘那的倔强成就了她。

家乡美

对刚结识的人,茸芭莘那说的第一句话里肯定包含两个信息:她是普米族,她的家乡是云南怒江。

怒江居住着傈僳、怒、独龙、普米等2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在那里,能歌善舞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但对于茸芭莘那来说,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音乐的“传承”。

茸芭莘那的母亲曾是怒江州兰坪县文艺宣传队最早的一批队员之一。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她们是党和基层群众之间的一根纽带,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热情很高。当时,茸芭莘那经常被母亲背着去演出,她会在一旁模仿宣传队演的《东方红》《洪湖赤卫队》,唱词经常把大人们逗笑。

外公是家乡最有影响力的普米族传承人,各种节庆的仪式都由他来主持。说起自己的外公,茸芭莘那很自豪,“我外公一米八的个儿,高挺的鹰钩鼻,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人又诙谐、幽默!”

让茸芭莘那记忆深刻的是,白天她帮大人干一些农活儿,到了晚上就和小伙伴们围坐在火塘边,听外公唱歌,讲普米族的来历、讲治病救人和打猎的事,有时听着听着就在外公的脚边睡着了。

外公也以茸芭莘那为傲。得知她在青歌赛获奖,外公在电话那头高兴地说:“我的孙女最能干了,能够把那么遥远的北京最美的花环戴在自己头上,让自己更加美丽的同时,也让全国的观众认识了我们普米族……”

不光是家里人,当乡亲们得知茸芭莘那要去祖国首都比赛,全村人都沸腾了。为了收看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村里一些年轻人专门去镇上住了几天收看茸芭莘那的比赛。2006年5月18日晚的那场团体赛的舞台上,茸芭莘那第一个出场,并获得了那一场比赛最高分和人气指数第一名,喜讯传到村里,大家高兴得像过节一样通宵达旦狂欢庆祝。

茸芭莘那还记得当时闹了乌龙,本来只是“本场第一”却被村里的人传成了“比赛第一”,她跟乡亲们解释,可是大家好像一点也不关心名次。“这就是家乡人的淳朴和热情。”

从那时开始,茸芭莘那更深刻体会到她代表的是家乡和家乡的父老乡亲。后来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她觉得自己肩负着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嘱托和期盼,这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红毡帽

最初茸芭莘那戴着红毡帽出现在青歌赛的舞台上,只是觉得红毡帽很帅气,符合自己的演唱风格。没想到后来红毡帽成了她的标志。

很多时候,人们可能记不住茸芭莘那的名字,但肯定会对那位“红毡帽”有印象———

2013年3月22日,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在克里姆林宫大礼堂隆重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并致辞。当晚的文艺演出中,茸芭莘那作为唯一的女声独唱演唱了《怒江大小调》,向世界呈现了源自怒江大峡谷的天籁之音。

2016年3月12日,茸芭莘那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作了《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最大认同》的大会发言。短短6分钟的发言,她用朴实的话语讲述家乡的变化,“家”“国”情深,说出了少数民族同胞想说的话,道出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很多委员为她点赞“你是一个有温度的委员!”

2018年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首次开设的“委员通道”上,茸芭莘那在为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呼吁的同时,演唱了一首普米族古歌,歌颂伟大的新时代。

……

能在这些重要的场合出现,在茸芭莘那看来,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委员,茸芭莘那这几年的提案都是围绕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展开的。如,《关于加大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力度的提案》《关于加强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保护的提案》《关于加强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关于加大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开展口头传统典藏工作的提案》等。

今年全国两会上,茸芭莘那提交的《关于加大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力度,提升民族自信心与文化向心力的提案》是对去年提案的延伸。她建议:成立专门机构,统筹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程”相关工作;设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出版基金等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基地;提高人口较少民族非遗传承人的补贴额度;加强组织协调,落实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决策部署;加大人口较少民族文艺推广和宣传力度。

小组讨论中,茸芭莘那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民族文化保护问题一定不能停留在完成任务或指标的层面,做这件事情一定要有责任感,要有奉献精神,要对民族文化投入真正的情感,这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好、做透。”她希望,“民族文化的保护更系统,真正扎扎实实一步一步跟进。”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多年来,茸芭莘那时刻留心民族文化的发展,去民族地区演出时,不管是提前去还是迟回,她都要在当地调研两三天。感受到了茸芭莘那平时的积累沉淀,同组的老委员都说她的发言越来越成熟了。

感动

3月15日晚上,茸芭莘那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说他很欣慰典藏计划的工作引起了那么多人的关注,希望茸芭莘那接下来用实际行动把这项工作干好,要对得起所有支持他们的人。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去年,茸芭莘那一直在忙的正是“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它是对以民族语言和方言为载体,以各种民俗节庆活动为应用场合,以各种艺术形态为表现形式的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进行系统性地记录与典藏的工作,其目的是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保存,对民族的记忆进行传承。

典藏计划缘于茸芭莘那2018年的一件提案。这件提案得到了承办单位国家文旅部、财政部的重视。在各部门的协同努力下,国家图书馆于去年正式立项,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于去年筹划启动了典藏计划。茸芭莘那作为联合发起人和民族咨询委员会专家组召集人,全程参与了此项工作。

去年的8月至12月,茸芭莘那和工作组3次赴云南省普米族聚居地,行程达3万多公里,做了大量的口头传统典藏记录工作。

茸芭莘那回忆道:记录了普米族传统婚礼、祭三角等重要民俗活动;典藏了50多首普米族传统民歌;拍摄了91岁普米族老人曹长寿讲述的20多个普米族民间故事;收集了大量与普米族口头传统有关的书籍、影音等资料……

典藏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展现其艺术价值,并能很好地传承下去。

虽然过程很艰辛,有时偏远山区没有加油站,工作车的汽油都是“化缘”来的。但是大家的心是暖的,无论走到哪里,普米族人都把典藏工作作为自己家里的事尽心出力。

在记录的过程中,茸芭莘那和工作组总是被感动。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胡镜明曾是宁蒗县政协副主席,1989年退休后用退休工资收集了许多珍贵的经书和民间文物,创办了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马红升于1989年退休以后,和胡镜明一样全身心投入到普米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收集和整理了许多珍贵的普米族民间祭祀调,与胡镜明一起开办了宁蒗县普米族韩规文化传习学校,并当选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首任会长。

还被乡亲们一起筹办的那场婚礼感动。麦地坡村是茸芭莘那的出生地。得知村里有一对新人要举办婚礼,她就让父亲去说服新郎家按照普米族最传统的婚礼流程举办。父亲二话不说,带着老伴从县城搬到村里,做完思想工作,继续留下帮忙筹备婚礼。婚礼当天,村民们分成8个小组,责任到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这些人和事都是茸芭莘那前行的动力。“无论我们生活在哪里,都是普米族,都是一家人,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把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传下去。”

2018年12月9日,典藏计划在云南的工作暂告一段落。也是在这一天,7名普米族传承人随工作组到北京录音录像。

和学明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赴京前,刚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不久;熊向东夫妇赴京时,把家和饲养的牲口全托付给了邻居照看;和继亮赴京时,把家里的农活和春节前置办年货的事全托付给了老伴;杨占平、和德宣、杨德福赴京时都丢下了各自的生意……

这些传承人身上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是值得尊敬的民间艺术家。他们之间还会互相鼓励,“把你会的都拿出来,不要保留,带走了就可惜了!”

录音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尤其是对这些第一次走进录音棚的传承人来说更是如此。半个月中,他们早出晚归,最后一天录到凌晨3点多,但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做典藏工作,传承人的心情是“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美酒飘香鲜花怒放,歌声飞出我的胸膛,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初心

在老一辈艺术家身上,茸芭莘那看到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守护、一种德行……茸芭莘那告诉自己,“不做明星,要成为普米族的歌唱家。”

翻阅茸芭莘那的演艺经历,会发现她参演的活动大多是公益晚会、义演义拍活动、“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

茸芭莘那一直用行动回报社会。

从2009年开始,茸芭莘那随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切实践行着“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为基层百姓送去了欢乐和祝福。

茸芭莘那坚持做公益与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有关。“以前在团里,每次去慰问演出,我们都要走很远的山路。乡下没有什么像样的音响设备,但老乡们热情很高,我们表演也特别卖力。”

茸芭莘那至今还记得有一次老乡们为了迎接他们过去演出,一路打着火把为他们照明,延绵的山路上出现一条长长的火龙。

这个画面经常在茸芭莘那的脑海里浮现。“我正是在这种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是民族文化成就了我滋养了我,我之所以能被大家认可,也是源于我的民族特色。回过头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民族文化、为我们的民族真正做点事情。”

艺术都是相通的。一直以来,为让自己做得更好,茸芭莘那乐此不疲地学习:她是摄影发烧友,在网上看到好的构图会截图保存下来,也养成了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心情的习惯;爱看电影,最近迷上了印度大片里的色彩运用,就连演员骑马时靴子里若隐若现的颜色条块都认为有借鉴意义;尝试服装设计,参与自己每一套演出服的设计,一些服装上的配饰是她东拆一串珠子、西拆一串项链搭配出来的……

谈到未来的规划,茸芭莘那说,做完普米族的口头传统典藏工作,还要参与其他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传统典藏工作;作为歌唱演员,还是要把歌唱好,通过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的典藏工作,从各民族的文化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努力多出一些好作品。

这就是茸芭莘那,一个把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置于个人歌唱事业之上的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