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 2019-04-08 15:57 | 来源: 天津日报 | 作者: 陈忠权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让津沽大地碧水长流清风扑面

── 天津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3月3日,北大港湿地,春光明媚。9只养好伤的珍稀候鸟,被市野生动物救护站在此成功放飞。与此同时,5000公斤鱼苗被放进湿地河池,给前来栖息的候鸟们充当食粮。其实这只是天津保护生态、爱护鸟类的一组“快闪”而已。

规划兴建绿色生态屏障、全面保护四大湿地、河湖全面“挂长”、设立生态保护红线、铁腕治污改善空气质量……我市着力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天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生态屏障,为京津冀添绿

阳春三月,津南区绿色森林屏障起步区已萌发春意:冰河解冻,泛起层层绿波,树木嫩枝已露绿意,鸟儿们在林中快乐飞翔……

“这里原来有6个村庄,人多水少林稀,生态环境较差,通过村庄拆迁,腾出空地,兴建绿色生态屏障,旧貌终于换新颜。” 津南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刘永华高兴地说。

绿色森林屏障起步区已形成了4700多亩的混交林生态区、949亩的小站稻湿地和1400多亩的生态湖景观,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健身的一个大森林公园,为国家会展中心配套区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地铁一号线将在此穿过并设站,老百姓享福了。”刘永华竖起大拇指。

津南区作为连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重要节点,85.1%的行政辖区都处于绿色生态屏障带,总面积约330平方公里。

津南区合作交流办主任李忠祥介绍,过去出去招商,津南区知名度并不高,从去年开始,得益于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津南区美誉度大幅提升,吸引国内外客商找上门来,一大批智能化、高科技、绿色环保项目相继落户。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与城镇拓展矛盾日益显现,出现了生态廊道破碎、开发建设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等问题。为此,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决策部署,全面促进双城集聚发展、避免连绵蔓延,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天津。

为搞好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召开现场推动会。2018年,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决定》,地方立法为绿色屏障建设保驾护航。市、区规划部门积极对接;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通力合作,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稳步推进。

2018年,我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取得佳绩:起步区绿化7400亩,植树造林、打通水系,栽植水生植物,已初步形成了“大水、大绿、野趣、自然”的良好效果。

新春伊始,滨海新区、津南区、东丽区、西青区、宁河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全面发力,开挖河道、兴建人工湿地、扩种生态林和经济林,为京津冀地区添绿。

湿地修复,守护好“京津绿肺”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七里海湿地修复工程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在湿地东海、西海,80多台挖掘机、推土机正忙着堆建鸟岛。施工负责人刘乐乐说,堆建鸟岛、安装绿色围栏、扩种水生植物等多项修复工程都将在3月底前完成,让鸟儿在七里海更加幸福。

为保护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七里海,2017年以来,宁河区全力推进土地流转、生态移民、引水调蓄、巡护防护、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等项工作,湿地水质改善了,芦苇等水生植物恢复了,鸟类种类增加了。

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负责人陈力激动地说:“市委主要领导先后7次来到湿地进行现场指导,对加快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保护好七里海湿地这一‘京津绿肺’,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七里海湿地顾问于增会说:“鸟,是七里海湿地的灵魂。七里海鸟类已由10年前的182种,扩大到目前的235种,东方白鹳、天鹅大幅增加,震旦鸦雀、中华攀雀等也重返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政策太棒了。”

2017年以来,我市深入落实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对七里海、北大港、团泊、大黄堡等875平方公里的湿地进行全面升级保护,全力守护好“京津绿肺”。

──铁面无私,严厉问责。武清区对湿地周边污染型企业全面关停清除,彻底清除污染源,对湿地保护不力的镇负责人进行问责。

──拆除一切破坏湿地保护的设施。宁河区对先前设立的旅游设施全部拆除。北大港湿地、大黄堡湿地所有渔业生产用房已全部拆除,核心区养殖业全部退出。

──生态移民步伐加快。宁河区、武清区生态移民规划已制定完毕,配套兴建的示范镇选址已定,2020年,首批居民将从湿地核心区迁出。

2018年,我市四大湿地完成退耕还湿98.1平方公里,市财政拨付生态补偿资金1.19亿元,生态补水量达到了历史上最多的2.35亿立方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家住团泊新城的市民李红英告诉记者,近年来,团泊湿地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水多了,树多了,鸟多了,每天生活在天然大氧吧里,美极了。

河湖“挂长”,碧水清波绕津沽

大地回春,武清区八孔闸北运河清波荡漾,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游玩。为确保河道清洁,大碱厂镇南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津浩每天都到河边巡查。

李津浩说:“作为村级河长,担子重了,但河水却变清澈了,值!过去,不‘挂长’时,虽然也关心河水,但远没有现在这样精心:每天都要到河边巡查,打捞垃圾、严防污水流入、严禁捕鱼电鱼,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北运河。”

清澈的北运河也给李津浩很好的回报,村里开起了农家院,上百年手工制作的香油真正扬名,村民们的腰包鼓胀起来了。

我市自2017年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河流水质得到显著提升。2018年,又推动全市湖泊全面“挂长”,有效改变了以往河道湖库“无人管”“管不了”等被动局面。到2018年底,全市实现了所有河湖水域河长、湖长全部覆盖,极大促进了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与京冀共护蓝天碧水。

我市生态保护全方位、立体化,治理污染、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齐头并进。

──铁腕治污。最近两年,共整治“散乱污”企业2.2万家。积极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低氮改造燃气锅炉,完成煤改电、煤改气和集中供热补建23.8万户。2018年, PM2.5平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6.1%。 

──完成全国首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现了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2018年9月,印发《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方案》,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协调机制。在空间格局上形成了“山水林湿海”的系统保护格局,已成为增强我市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能力。

天津的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老百姓的 “绿色幸福感”明显增强……

(天津日报2019年3月6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