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确定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从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思想教育、整治文山会海、改变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现象、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为基层减负的务实管用的举措。其中,就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提出严格控制总量、强化结果导向、坚决纠正机械式做法等具体要求。
落实为基层减负,很有必要从改革优化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入手。
落实为基层减负,要解决“部门条条考评”过频的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职能部门各管一条线,都有职权对基层单位进行指导检查考评。一些地方各类创建评比检查活动满天飞,一些基层单位的墙上也挂满了众多的荣誉奖牌。为了应对诸多考评、获得这满墙的奖牌,基层同志往往忙于应付、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运用综合考评和吸纳群众参与考评,尽量减少不重要的专项考评,整合运用综合考评;把上级部门考评与基层群众考评结合起来,既注重“领导怎么说”“部门怎么评”,更注重“群众怎么评”“基层怎么看”。只有这样,基层的同志才会集中精力聚焦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落实为基层减负,要解决“痕迹主义考评”过重的问题。有些部门对基层的考核检查,不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去查实情、问实效、看实绩,而是待在会议室、档案室,看台账、查记录、对数字。这表面上“认真负责”追求“精准科学”,实际上“走马观花”得到的是“碎片资料”。这种重“痕迹”、轻”实绩”的检查考评,使得一些基层同志把主要精力放到建台账、补记录、凑数据上,甚至拼凑痕迹、弄虚作假,而没有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解决问题、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上。中央通知明确指出,不得随意要求基层填表报数、层层报材料,检查考评要强化结果导向,关键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考评工作要更加注重结果考评,把对工作的过程考评与对工作的结果考评结合起来,从注重看“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更加注重看“解决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成效”转变。这样做了,才会解放基层同志的思想和手脚,让他们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到真正地发现问题、扎实地解决问题上。
落实为基层减负,要解决“一刀切式考评”过度的问题。地域内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常态,自上而下的检查考评一般应该使用“规范+特色”的科学标准。但现实中的检查考评,往往更多关注共性的规范标准,关注个性的特色标准不够。常常还会抬高共性的规范标准水平,使得一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基层单位,被迫“跳一跳摘桃子”“有条件坚决要上,没有条件拼凑条件也要上”。要减轻基层负担,就要更加注重特色考评,把考评是否完成规定动作与考评是否形成自身特色结合起来,既要注重“一把尺子量到底”,看“达标与否”,更要注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看“有无特色”。这样的话,基层就有了更自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落实为基层减负,还要解决“一阵风式考评”过多的问题。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发展变化一般都是循序渐进的累积式发展和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相结合的结果,而前者是平常状态,后者是特殊状态。我们的工作既要集中突破,更要久久为功。这些年,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习惯了运用“一阵风式考评”来推动“一阵风式发展”,特别注重“集中突破”“跨越发展”。上级部门对基层单位的“一阵风式考评”看重表面的、显性的、当前的、外延式的发展,忽视深层的、隐性的、未来的、内涵式的发展。这样的考评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锦上添花”情有独钟,对“材料扎实”“模式新颖”“宣传到位”偏爱有加。这样的考评指挥棒助推了急功近利的粗放发展,助长了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给基层单位带来了“暴风骤雨般”的应对应付压力。为减轻基层负担,应更加注重潜绩考核,把看工作的“显绩”和“潜绩”结合起来,从注重“看得见的效果”“当前的效果”向更加注重“看不见的效果”“影响长远的效果”转变。
为基层减负,从以上四个方面优化考评十分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思想教育,着力解决党性不纯、政绩观错位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把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贯彻落实到对基层的考核评比工作中去。(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