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台一个多月以来,多项建设在逐步实施和推进中,港澳与内地的交流合作亮点频现、机遇迭出,成果不断更新。一些港澳全国政协委员特别关注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为港澳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他们就学、就业和创业的热土,也是港澳青年深入认识祖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大好舞台。
合作办学培养三地通才
作为一位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澳门濠江中学副校长陈虹最关心《纲要》中的教育问题,尤其对其中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的条款表示欢迎。
“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合作交流……三地办学有具体指引,可解决澳门高校科系不全的问题,有利于人才培养。”陈虹表示,《纲要》不仅对合作办学、就学有具体指引,对办学形式、办学路径以及莘莘学子关注的大学学分互认、中小学就学途径及福利待遇等问题也都有涉及,充分体现国家对港澳青年的关心。
“澳门长期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进程中,遇到的较大瓶颈是空间不足。”陈虹坦言,澳门地小人多,教育发展亦缺乏空间,加上学校规模不大、大专教育的学科体系有待完善,对人才培养造成一定局限。《纲要》明确指出“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可以解决澳门土地资源匮乏和科系不全的困局;粤港澳合作办学,亦可发挥各自优势,更有利于三地人才培养。加上内地庞大的就业市场,学术科研工作能够依托创新城市的转化,真正落实产、学、研链条,成就人才。
陈虹认为澳门的优势在于与葡语系国家关系密切,可成为培养葡语人才的重要基地,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澳门近20年来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旅游教育和旅游发展经验,也可为大湾区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旅游教育基地,培育一流的酒店、旅游等相关专业人才。”
简化政策提升创业就业率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但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就业率仍然不高。”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执行董事兼副行政总裁李民斌认为粤港澳三地政策的差异,制约了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虽然国家推出了很多就业创业措施,但宣传力度和渠道都有待改善,也导致港澳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信息了解不足。
“要通过积极创造就业创业条件,加强学习交流深度广度,打造安居工程,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服务中心等举措,鼓励港澳青年人才到内地创业就业,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李民斌建议,首先,在区内实行资历标准与专业资格互认,使获得相关资历和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士,可在大湾区内所有地区提供服务;逐步取消港澳人才需要申请就业许可的要求,凭工作合同直接办理社保等相关事项;进一步推动将珠海横琴实行的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推广至整个大湾区,对区内创新创业的港澳居民,予以个人所得税差额补贴;对优质青年双创企业,建议简化工商税务登记等注册手续,在区内实施后置收税政策,按比例分期缴交所有税项,减低创业初期的成本同时亦不影响国家的税收。
“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的基础上,加大对区内大学和研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业企业的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力度,推动合作交流,共建共享技术平台和创业指导平台。”李民斌表示,有条件的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大型国企,可开拓思路,为港澳青年学子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帮助其了解内地经济、社会和文化。
增加保障解决青年后顾之忧
“今年两会期间,中联办组织了一场‘粤港澳大湾区与青年发展’座谈会,邀请了包括我在内的10位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和36位在北京就读的香港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工作在青年人当中,习惯于随时了解香港青年动态,并为他们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鼓与呼。
“在讨论中,有些学生表达了自身的忧虑,担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浪潮中,自己很难适应。”黄锦辉说,“我建议他们暑假期间多争取到大湾区内的公司实习,提前了解那里的企业及工作文化。同时也建议香港特区政府联同各香港大专院校统筹现有的大湾区实习安排,制定大湾区Internship计划,邀请在内地就读的香港学生多多参与。”
在增加港澳青年保障上,李民斌也建议,在区内建设一批港澳青年人才公寓,增加对符合条件的港澳人才住房的配租配售数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配租配售给港澳青年人才。同时,区内广泛推行人才住房先租后买、以租抵购制度,让港澳青年人才安居乐业。
陈虹、李民斌等还提出,提供现场政策咨询和业务对接办理等政务服务支持,集中打造青年人才就业、创新、创业政策“一站式”咨询、宣传和服务阵地,推出一站式信息搜寻平台,并推出手机App,方便港澳青年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查找到相关的信息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