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京:在大学生中普及“救命课”

发布时间: 2019-03-26 10:47:17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郭帅 | 责任编辑: 耿鑫

原标题:在大学生中普及“救命课”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围绕相关方面的内容,在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们纷纷结合自己的实践与调研,提出了他们的关注与建议——

近日,一段温暖人心的视频刷了屏: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小靳,在投递求职简历的路上,科学有效地对一位突发疾病老人予以施救,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但在现实中如小靳一样具备良好急救知识储备的人其实并不多。

“我国目前应急救护普及率较低,仅为2%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40%以上,有些已达到60%。据调查,新入学的大学生掌握急救知识的比例比较低,具备动手施救技能的比例更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介绍说。

“近年来,有人倒地该不该扶、去不去救的话题曾经引发社会讨论。大家把讨论重点放在了道德层面上,但我认为还应该关注这背后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问题。”王海京说,我国《民法总则》已经对施救者作出相应的法律保护,大家之所以在“扶不扶”这个问题上很犹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不会救”“不敢救”的问题。

“我国每年新入学大学生约800万人,来自城乡社区的角角落落,未来也是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如果将应急救护纳入大学生必修课,鼓励他们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勇于施救、科学施救,将能挽救多少人的生命?”王海京认为,应向大学生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他建议将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纳入高校新生军训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

“这对于保护大学生及其周围人群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王海京说。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心搏骤停而猝死的人数超过50万。“对刚发生心搏骤停者在4分钟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极大地挽救其生命,这就需要现场群众在医疗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对其采取应急救护措施。”王海京告诉记者。

据了解,湖北等地已将“救命课”定为学校必修课,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纳入中小学生《生命安全》课程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教学内容,并纳入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培训,提高学校师生的应急救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力求做到“学生人人会自救、教师个个会救生”。

王海京介绍说,河北省也已经在部分试点高校开展大学新生应急救护普及性培训和在校生的救护员培训。5年来,覆盖高校由最初的12所扩展到38所,累计培训大学新生近30万名。在吉林、江西、江苏等地,也有部分高校在红十字会的推动下,试点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大学新生军训,同时面向广大师生开展应急救护知识讲座,组建校园红十字救护队等,取得了较好成果。

“但只是各地自发组织的试点工作远远不够。”基于部分省市的成功经验,王海京建议将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纳入国防教育等课程中,并安排必要的课时。“修完课程的学生,经过理论测试及实践操作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救护员’证书,使其真正成为全社会保护和挽救生命的生力军。”

“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校医作用,从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中组织招募救护志愿者,组建救护志愿服务队伍,平时开展人道理念的传播与健康安全知识的普及,在学校重大活动(运动会、艺术节等)时,提供辅助性安全保障服务。”王海京说。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还一直致力于推动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无偿献血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民生工程,高校师生是这一工程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固定献血队伍的中坚力量。”王海京说。

“近些年,随着社会公益传播影响力日益增强,人们的公益意识不断提高,对献血知识的不断了解,参与无偿献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王海京告诉记者,中国红十字会在无偿献血这项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宣传、动员、表彰。“红十字会目前在探索一个机制,希望在各个大城市建立一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这也是一个应急策略,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这些‘救命’的队伍就能拉出来。”王海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