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呼吁: 打造大别山区“红色”文旅品牌

发布时间: 2019-03-19 09:28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毛丽萍 | 责任编辑: 胡俊

本报讯(记者毛丽萍)“中国近代光荣而辉煌的革命斗争,在大别山区留下了数量众多、价值突出的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鉴于现阶段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旅游发展由三省文化和旅游部门自发开展,能力有限,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把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和红色旅游工作纳入重点专项工作,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从国家层面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区域合作形成保护利用和发展合力。”两会期间,徐立全、郭跃进等10名住鄂全国政协委员为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建言。

据统计,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大别山区保存的革命文物中,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36处,一般文物点3000余处。这些革命文物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实物见证,它们数量多、分布广、类型丰富、内在联系紧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区不同时期的革命活动和取得的成就,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政治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红色旅游经济价值。

徐立全认为:“统筹实施大别山革命文物区域性保护和利用,对于整合鄂、豫、皖三省革命文物资源,凝聚规模效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发展红色旅游,促进大别山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助推扶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

以湖北省为例,依托革命文物资源,2018年,大别山区孝感、黄冈、随州三市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1905万人次,占全省45%;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4万人,30多万人通过从事旅游产业脱贫,红色旅游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然而还有另一组数据,目前大别山区有农村贫困人口148.18万人,占地区总人口的3.48%,国家级贫困县28个,是贫困县最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因地处贫困山区,地方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交通条件较为落后,区域旅游业发展缺乏系统性、统一性、联动性,大别山区革命文物品牌产品优势尚未形成,为此加强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应是促进该地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此,委员们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旅融合发展,改善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将国家、省级文物保护经费的支持范围扩大到省保和市县保以及一般文物,将文物周边环境整治、展示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经费支持范围,为革命文物的利用创造条件。修建连接湖北、安徽、河南境内大别山区革命文物密集区的“大别山区红色旅游公路”。建议结合《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加强三省联动,重点打造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与红色旅游品牌,创建一批5A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形成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格局,促进大别山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