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调研走访了100多个村落。走过的村落里既有刚刚完成脱贫攻坚的村落,也有历史文化名村、特色小镇。接受记者专访时,连玉明建议,推动首都乡村振兴跟城乡融合,把城市的资源向农村转移,用好冬奥契机,把北京的乡村推向世界。
将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延伸
连玉明介绍,去年他调研走访了100多个村落,走访过程中,他最关注的是脱贫攻坚过程中怎么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明年脱贫攻坚完成以后怎么办,怎么将脱贫攻坚战略向乡村振兴战略延伸。连玉明表示,这需要加大城乡融合发展,使城市资源和农村资源进一步对接。比如,脱贫攻坚过程中第一书记制度非常重要,实际上第一书记都是城市资源,是城市的干部到乡村,是城市资源和农村资源的一种新的配置。第一书记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可以说“脱贫政策落实好,第一书记是法宝”。连玉明认为,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后进一步形成机制,这将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也就是脱贫攻坚过程中乡村治理从乡村自治向多元自治来转型。
特色小镇是城乡融合的载体
“中国文化的基因大部分在农村,这些基因的载体就是农村的村落,村里的建筑、文化、生活方式等。虽然住建部公布的传统村落已有6799个,但从实际情况看,需要保护的传统村落却远远不止这些。”连玉明认为,努力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对此,他建议,尽快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法》提上国家立法议事日程,加快《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修订,加紧研究制定《传统村落保护法》,逐步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以提升立法层级和法律约束力,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整体性保护。同时,要加快制定和全面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标准,健全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机制。
连玉明认为,城乡融合的载体就是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不等同于小城镇,其核心在“小”,关键在“特”。特别是对于有条件转型的工矿区和古村落,要更加注重对工业遗产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不能推倒重来;要特别强化与原住民的融合发展和活化利用。通过调查研究,连玉明认为,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向推进过程中的战略支撑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嵌入式创新平台。高质量、特色化、可持续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遵循规律、产城融合、守住底线的原则,当务之急是研究制定特色小镇发展的“负面清单”。也就是说,除“负面清单”禁止的以外,其他均可以交给市场,政府不宜过多干预。
要把城市资源向农村转移
连玉明说,北京的乡村,是大城市化的边缘地带,它和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需要的是首先在城市中找到乡村的基因,在乡村中找到城市的基因,让他们融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把城市的资源向农村转移。连玉明表示,北京应该推动城乡规划的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城乡治理的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五个一体化”是推动首都乡村振兴跟城乡融合的关键问题。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绝不应该单打独斗,应该需要有顶层设计,或者说需要更高层级的顶层设计,需要建立个首都的体制,统筹发展。乡村振兴不能分散化、碎片化,不能搞项目的就地平衡,要统筹发展。
连玉明表示,世界级城市群应该是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城镇乡村协调发展。一定要实行城市反哺乡村,乡村又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战略平台,这样的话,人口、功能才能均衡化。北京农村是有很大优势的,集中体现在都市农业潜力巨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比如长城文化带,涉及6个城区几十个乡村,还没有真正开发出来,有许多“长城脚下的美丽乡村”,非常具有价值。
连玉明建议,北京的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要用好冬奥会这个契机,把我们的乡村推向世界,这样乡村振兴的抓手就抓到了,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