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社会主义学院进入“新时代”

发布时间: 2019-02-25 11:1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李稻葵 | 责任编辑: 和海佳

 201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消息,翌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全文。《条例》的颁布是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乃至统一战线事业的重要事件,不仅为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开辟了“新时代”,而且进一步彰显和推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与统一战线,是“新时代”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

《条例》规定:“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是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学院长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中共中央首次以条例的形式,把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与其他的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区分开来,更将其职能定位提升到新的高度。事实上,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尽管经历过曲折,但其总体历程正是遵循《条例》规定的这“五个是”。“五个是”从理论上肯定了长期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明确了指向、要求与标杆,对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

《条例》指出,社会主义学院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统一战线其他领域代表人士,培训统战干部,培养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人才,承办党委和政府举办的有关专题研讨班”。这一“基本任务”需要制度化、常态化。对社会主义学院长期在工作中形成的做法,要总结好、坚持好、发扬好。一是机制灵活。例如,坚持专职教师与外聘教师相结合,充分调动外聘教师的创新力量。二是面向实践。教学培训要紧跟当前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形势,凸显现实意义,强调实践性、操作性,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三是注重时效。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学时,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不同班次实际设置学时,避免“一刀切”和形式化。

《条例》指出,中央社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要坚持“联合办学、开放办学”。“联合党校”的职能定位,表明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己的党校”,既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办学,也教育培养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联合”二字体现在,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是参与者、受益者、奉献者,与社会主义学院共同商议课程安排与教学管理,既作为学员来参加培训,经过学习、实践后又可以登上讲台,最终实现共同受益。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教学相长”的特色。

《条例》指出,“选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和优秀党外代表人士等担任兼职教师”。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将统一战线各领域优秀人才纳入兼职教师队伍,既是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持续研究推进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学院应该具有一种“雷达系统”,时刻接收各种信息并加以研究,密切关注当前的重大课题、相关领导和学者的观点以及他们的分享意愿与表达能力等。例如,国际关系是很大的领域,要密切关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进行细化,了解到哪些学者适合讲中美关系,哪些学者适合讲中日关系,哪些学者水平很高但不愿意或不善于公开表达,哪些学者愿意且善于分享最新观点等等。对于如何完善和扩展兼职教师队伍,可以学习借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形式,实现对学界动态信息的把握力。

《条例》指出,“社会主义学院应当开展学员调研工作,了解学员思想动态,开展政策宣传,征求意见建议,做好联谊交友”。社会主义学院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更好地对接学员需求,增强教学针对性。在课程设计上,既要学习中共中央最新的讲话和文件,了解和贯彻中共中央的要求,也要聆听在一线工作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体现培训效果。例如,国际形势、中美关系发生变化,学员希望领导和专家进行解读,可以将其纳入课程设置当中。在教学管理上,课前要充分掌握学员的背景和需求,课后积极搜集反馈意见,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条例》指出,“社会主义学院应当发挥科研工作的基础性作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作为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已于2016年全面启动统一战线高端智库建设,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中华文明继承与创新三大研究领域10大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多次获得中央领导批示。统一战线高端智库必须明确其服务对象,根据目标对象来研究和开发相关课题,按需定产而非闭门造车。如果要针对重大问题为中央提供决策参考,那就要紧跟领导干部最关心的甚至超前和敏感的话题。如果有一部分研究是针对社会舆论的,研究成果就要注重可传播性,内容和形式也要更加生动。

《条例》指出,社会主义学院要“打造海内外学术交流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认识到当前海外交流工作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提升的关键在于,要全面了解我们的传播对象。要影响谁?他最想知道什么?他最易接受什么?这是必须做好的功课。在此基础上才能反过来设计我们的故事、我们的理论。反之,如果是把现有的“产品”直接翻译成外语告诉对方,亦即把国内的说法灌输给外国人,一般都不会成功,他们或是听不明白,或是抵触这种宣传。如果要影响外国政要,就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他最想知道什么、最能接受什么。如果要引导外国学者,则要采取另一种方式:首先对他的理论要非常了解,进而告诉他该理论换一个形式在中国也成立,或者说中国的理论也能解释同样的问题,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样一来,他就会愿意交流,也会愿意聆听中国的故事和理论。例如西方学者讲“开放社会”,我们就可以告诉他,中国的社会也是开放的,只不过开放的形式和西方不同,是把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党外人士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在决策时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一制度叫做“多党合作和协商民主”。这样表达,西方人才会听明白,才会认识到中国不是一党制,才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协商民主制度有所了解和接受。总之,社会主义学院在海外交流和传播时要明确对象,根据对象来设计宣传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作者: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教授,无党派人士。)


推荐阅读:

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情况通气座谈会召开 已向全体委员提供参考选题857个

农民进城落户 承包地和宅基地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