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公益“人才荒”应培养“多面手”

发布时间: 2019-02-19 10:05:00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顾磊 | 责任编辑: 耿鑫

“公益行业缺人才”并非新鲜说法,但最近因马云公益基金会开了一场公开的理事会,这个话题又被人们关注。

理事会上,马云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于秀红提到,2018年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是人的问题,做乡村教育需要很强的专业度,并非靠热情就可以做好。

马云说:“中国整体缺乏公益人才。现在中国有善心的人很多,但是有善心,加上有能力的人不多。”他表示,未来10年内,马云公益基金会要专注公益人才培训。

“连马云公益基金会都缺人才,可想而知,整个公益行业的人才有多么缺乏。”一位公益从业者在“朋友圈”感叹。

截至今年2月9日,全国社会组织数据系统显示全国登记社会组织已超过81.6万个。慈善法实施以来,伴随着公益行业的迅猛发展,人才紧缺问题也日益凸显。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公益人才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行业急需大量慈善高级管理人才。建立完善的公益慈善教育培训体系,促成中国慈善理念、慈善体制、慈善项目的全面转型已迫在眉睫。

善远咨询是一家为公益行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的专业机构,其负责人石敏认为,较之其他行业,公益行业近年来发展的势头虽然相对较慢,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基金会数量与从业人员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加上商业领域有不少人士投身公益,公益慈善的总规模在增加。

人才紧缺问题体现在哪里?石敏认为应关注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她举例说,公益机构招聘时往往招不到人,其背后存在多种原因。

其一是薪酬问题。“薪酬低”是公益行业存在的一个老难题,以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例,在公益行业与其他行业就业,最初3年的薪资待遇区别不大,但在三五年后,其薪酬往往会落后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商业机构。

“除了薪酬低,公益机构对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的不健全,也难以为从业者提供良好的职场环境支撑。”石敏说。

其二是人才存量少。公益行业缺乏人才储备,在“行业大咖”与基础从业人员之间,“中生代”的力量不够强大。

其三,公益慈善机构的管理存在问题。“我们发现,许多机构的招聘信息中,岗位职责描述部分,往往要求入职者1个人干3个人甚至7个人的活,这说明这些机构的团队管理较为混乱,分工不明确。”

石敏认为,未来公益行业应大量培养“多面手”性质的综合性人才。比如,“筹款人员不仅应懂得项目运作,还要懂传播。”

一直以来,公益行业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较为单薄。以往,资助型基金会在该方面的投入并不多。近年来,面对人才急需的结构性变化,有了一些创新的、有益的探索。

在公益慈善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目前已开始系统化运作。截至2018年,该学院的教学项目已迎来近600位学员,其百人师资网络所构建的“善知识”体系,覆盖国内外多所高校、多家企业、多个政府部门,也为2000多位公益行业中坚提供了专业提升课程。

高校是公益慈善教育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也不乏新的尝试。例如,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与紫江公益基金会携手成立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尝试探索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系统的公益慈善教育,传播现代公益慈善理念。在全国其他地区,一些高校还设置了专门的慈善管理专业。

地方性的探索也在萌生。广东省佛山市公益慈善联合会等机构近日将发起成立佛山公益慈善学院,为该市慈善行业提供人才培养、慈善研究、评估咨询服务,并打造具有佛山本土特色的公益慈善项目库、导师库和学员库。

石敏认为,行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大量基础从业者的需求,而非一味地培养中高端管理人才。在未来,人才发展跟得上行业发展的需求,必然依赖大量专业的、高素质的一线从业者。为此,善远咨询近年来向多个地区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智力支持,进而为基层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团队建设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随着公益慈善教育在高校的逐渐推广,不少大学生将成为未来的公益行业从业者。善远咨询近期与百所高校合作,为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与顺利就业的中间过渡阶段提供支持与服务,“我们希望更多人才在这个行业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