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政协京昆室“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调研

发布时间: 2019-02-18 10:08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王小宁 郭海瑾 | 责任编辑: 耿鑫

原标题:传戏曲之韵 塑时代之魂

——聚焦全国政协京昆室“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调研

编者按:

2018年年底,全国政协京昆室“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调研组赴山西、河北两省,就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座谈研讨。

当前,随着《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全社会正在形成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新局面。新时代条件下,戏曲院团、艺术院校在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有哪些好的经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哪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在戏曲人才培养上,有哪些好的方法值得推广?调研组一行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研讨,提出一系列真知灼见。

政策落实,促进戏曲繁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中共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和措施,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人才的培养,从戏曲进农村到戏曲进校园,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为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提出明确的要求,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晋流域,表里山河;燕赵大地,气势磅礴。2018年11、12月,山西、河北两省并没有因冬季的到来而惆怅低落,却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散发着古老且时尚的艺术气息。正此时,全国政协京昆室“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考察了两省多家戏曲院团、文化公司、艺术院校等戏曲演出、教育机构,召开了多场专题研讨会,与其管理部门、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戏曲工作者等深入座谈研讨。

“这次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对各省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调研,了解各省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总体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京昆室主任、调研组组长卢展工强调。

“政策能实实在在落地,给戏曲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作、演出环境,才能使戏曲繁荣,才能将戏曲传承。”调研组一行一致认为。

“你们团一年演出有多少场?包括剧团下乡、进校园、进企业等。”

“一般一个团每年要演400到500场。”

“国家补贴的有多少?”

“去年市文化局补了59场,县里补了20场。市里一场补8000块钱,县里一场补6000。”

“那一年收入有多少?”

“每年收入不等。剧团一般一场演出的收入在一万五到两万之间,除去惠民演出,平均一年大约500来万。”

“那团里演职员有多少人?”

“105个。”

“办了几年了?”

“14年。”

在山西清徐,全国政协常委、杭州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杜卫等调研组成员了解到,创办于2004年底的山西嫦娥艺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晋剧艺术团、晋剧艺术中心和戏曲人才培训基地为一体的文化公司,它拥有着晋剧团等两个演出单位和一个戏校。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戏曲事业,所属嫦娥艺术有限公司的戏校与省戏校联合办学,共同培养戏曲人才。山西省太原市文化局也为像嫦娥晋剧团等这样的民营剧团给予更多的财力物力的支持。在这些利好的政策下,嫦娥艺术有限公司在演出、创作、培养人才等方面的发展越来越好。看完晋剧团《徐策跑城》演出片段后,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京昆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杨承志感慨道:“我想说的有三句话:一是,你们是文化体制改革也是文化繁荣的先行者,看你们得了这么多奖,我特别感动;二是,新时代是戏曲发展极好的机遇,我相信路会越走越宽;三是,希望地方政府能够继续将国家对戏曲扶持政策中的具体内容给予更多的民营院团。”

在有着悠久历史和艺术传统的河北石家庄市京剧团,委员们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奚啸伯的加入,使剧团成为奚派艺术的“大本营”。据介绍,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近百人的京剧团,2010年进行改制,实行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政府补贴64%,剩下的依靠市场,同时,每场演出政府还有7000块钱的补给,因此,剧团一直排练精品,用精品拓展市场,凭精品留住人才,以精品传承艺术。“比如,《奚啸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曾作为献礼剧目进行了展演。”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妹芝举例。“两年前,我到这儿看《奚啸伯》演出,当时这里的条件不是太好,现在像是变了一个环境。我想,有奚啸伯的精神在,新时代里,京剧团在国家政策、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流派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上,会越走越好。希望两年后再来,看到满台青春,那才是石家庄京剧团最好的明天。”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秘书长侯露表示。

座谈会上,委员们也深深感到,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已经在各地得到贯彻和落实,其方向和目标既明确又准确,但在某些具体操作上,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戏剧剧本创作上,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机制;戏曲的生产条件,有些院团的场地条件还有待优化;戏曲人才的不断流失,成为院团的困扰。“我们要提高认识,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各级政府要逐步把具体的工作有板有眼地做好,真正落实到基层剧团。”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京昆室副主任仝广成指出。“同时,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军委办公厅原副主任曹育民补充道。

改善条件,推动戏曲发展

在山西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一对10岁双胞胎引起了卢展工和委员们的注意。

“你们来自哪里?”

“我们来自阳曲县。”

“你们为什么学习戏曲呢?”

“因为我学习不好。”其中一个孩子纯真地笑了笑。

“到这儿也需要学习。你喜欢练功?”

“喜欢。”

据老师介绍,这俩孩子上一年级,很有戏相,现场还给委员们压了腿,听说今年还准备参加“小梅花”奖。在旁边的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也“不甘示弱”,“翻麻袋”的动作一气呵成,赢得委员们的阵阵掌声。

“每天练,这是撕腿。”旁边的老师一边给孩子指导,一边给委员们介绍。

“痛吗?”

“晚上都上不了床,扳腿后还要遛腿。”

“喜欢吗?”卢展工问孩子。

“喜欢。”

“吃得苦中苦,方能成‘角儿’。”

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段《莲花落》就从孩子的口中缓缓唱来:“哎,快来买快来挑。我的这枣儿是核核小。大枣儿是小核子,小枣儿是没核子,随便你拣来随便你挑,核核大了不用你们掏票票……”现场,全国政协委员、山西晋剧院青年团团长栗桂莲唱了一段《三娘教子》作为示范,她鼓励大家,“大家好好学习,把晋剧传承下去。”

委员们调研后了解到,虽然现在国家很重视戏曲的发展与传承,但仍然有很多年轻演员进不到剧团里,学校也怕培养出来的学生没人要,久之很多家长也就不太愿意把孩子往戏校里送了。“戏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摇篮。学校培养和剧团发展应该对接起来。”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董圆圆说道。

跟着指引,委员们来到了河北保定的一个居民区内,穿过窄窄的走廊,上了二楼,走进了一个排练厅,这里正是河北保定老调剧团的所在地。一进门,并不十分宽敞的排练厅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身着戏服待演的演员们个个精神饱满,准备给委员们奉献一段拿手好戏……负责人介绍说,保定老调剧团整个团有50来人,作为非遗项目的老调,保定老调剧团就有市级以上传承人11个。委员们纷纷感慨,在小小的剧团中,竟然“藏”着这么多优秀人才,同时对剧团的生产环境略感担忧。“来到保定,就听到了乡音。希望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妥善改善我们的生产条件,我们也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创作出精品力作,把老艺术家留下来的优秀剧种传承下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党支部书记刘莉沙鼓励道。

板胡悠悠,锣鼓齐鸣,梆子嗙嗙,笛笙悦耳……一走进河北梆子剧院,锣鼓声、板胡声传进了每位委员的心中。第一次来石家庄的杜卫不住地感慨:“虽然我是第一次来石家庄,但我对石家庄的印象很好,主要是因为我看到的剧团中所有的演员精气神特别足,这是戏曲带给你们的,也是带给我们的。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和文艺的魅力。”“一进来,我还在想是京剧中引进了梆子还是梆子引进了京剧?其实京剧中很多元素都来自梆子、徽剧、汉剧、昆曲等剧种,可见梆子历史的悠久。仔细听完,更能了解梆子剧团的实力。”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马博敏说道。

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发布,旨在促进戏曲的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太原市晋剧院座谈会上,很多演员进行了发言:“我在这里已经18年了,现在一拿起话筒讲话,我还是会紧张……”“我在晋剧院30年了。”“我也来了19年了,希望以后我们各方面都会越来越好。”朴实淡然的发言,让委员们感到演员们的这份辛苦和坚守。“大家都是为了晋剧的未来,这种坚守令人感动。阵容如此强大,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我相信晋剧一定会越走越好。”全国政协委员金萍无限感慨。

一路上,委员们还注意到,很多院团演出的剧种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晋剧、老调、河北梆子等。此外,在山西太谷县,委员们看到了陈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听到了胡琴乐队的演奏;在山西的祁县,渠家大院散发着古老、庄严的魅力,大院里的祁太秧歌,更是让委员们驻足观看、聆听……“祁太秧歌《小姑贤》真的是非常棒。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却传达了一个有意义的婆媳关系相处之道。祁太秧歌的音乐,更是原汁原味,富有魅力。”栗桂莲不禁感叹。“使非遗传承发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这不仅是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的目的,也是初衷。”杨承志补充道。

人才培养,让戏曲传下去

“你是小梅花奖获得者?”

“是的。”

“哪一年获得的?唱的是什么呢?”

“是在前年获得的,唱的是晋剧《挂画》。”

“喜欢晋剧吗?”

“喜欢。”

“最初怎么选择学晋剧的?”

“小时候喜欢听,后来大家都说这个好。”

在晋中艺术职业学院,一位16岁的小梅花奖得主,与委员们互动起来。委员们无限感慨:“晋剧在山西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在戏校的孩子们和老师们也都把热情贯注到晋剧的人才培养上,这就是戏曲艺术的传承。”据学校的老师介绍,很多学生都参加“小梅花”。“得奖的孩子们就能上一个台阶,继续往上走,而往上走就需要物质力量来支撑,国家对戏曲人才的支持和关注,让学校教育和舞台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他们快速成长!”与晋中艺术职业学院相似的是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三四年级学生的表演已经让委员们连连叫好了,“这所学校非常好,刚才看介绍说,已经培养了24个‘梅花奖’演员。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到了广西以后,我想也要建立更好的引进人才机制,培养优秀人才队伍……”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院长龙倩深有感触。

说到传承,“戏曲的传承一定是一个团队。戏曲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个人就能传承下去的。传承靠的就是人才。”卢展工接着强调,“戏曲,没有好角儿,没有艺术人才,就会走下坡路。人才培养,就要依靠艺校,就要有好生源,好老师,形成一个教学体系,然后才能越来越好,才能后继有人。”

山西职业晋剧学院,是栗桂莲的母校。学院的发展,让她感慨万千,“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来扶持戏曲,希望我们的晋剧一代一代传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

一代一代传下去——是戏曲人共同的心声。

在河北石家庄评剧院一团,委员们一进排练场,齐整整的“队伍”出现在面前,这是评剧院的一批学习了五六年的后备力量,年龄不大,精气神很足。整场“基本功”表演,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看到他们,我看到了评剧院的希望,看到了评剧的未来。最令人感动的是幕后教导他们的老师,没有严格的要求,孩子们的功夫不会练得这么有爆发力,不会这么稳健,老师们造就了孩子们的今天。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马博敏有所感动。被感动的还有侯露,她更是洒下热泪,哽咽道:“精气神不一样,有这样一帮有追求的人来引导这些孩子,这种精神真的非常感动。”

“整个表演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戏曲一代一代人的坚守。同时,也很宽心,如果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扶持、支持,没有剧院整个团队的辛苦付出,就没有今天这样的水平;还有就是放心,我们看到了评剧的希望;最后就是增强了信心,不光是评剧,包括其他剧种,不光是河北,包括其他省份,所有的剧种一定会有辉煌的未来。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学习,需要我们存有敬畏之心,需要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使戏曲延绵不断,才能让戏曲这门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未缺席的艺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卢展工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