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皖四地政协全会聚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发布时间: 2019-02-15 09:06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顾意亮;江迪;鲍蔓华;胡方玉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1月3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在上海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签约仪式上表示,要努力把长三角打造为中国一体化水平最高的示范区。

过去的30多年里,“长三角一体化”概念上一变再变,空间上一扩再扩。最终,在2018年11月进博会开幕式上,“长三角一体化”完成最后一次升级。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不令人意外。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常住人口2.2亿,是全国的1/6,2017年经济总量约20万亿元,是全国的近1/4,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地位。

近日来,三省一市政协全会相继召开,如何按下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各地政协和委员带着问题,深入思考,积极建言。

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重点核心作用

如何更好地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内生型城市发展规律,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这是上海市政协全会期间大家关注的问题。

民建上海市委建议,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下加快上海都市圈的规划和发展。科学预测未来公共需求是重中之重,在上海都市圈内科学预测人口增长速度,调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数量、结构和布局来适应有效需求,从而最终使经济增长、城市宜居与社会和谐三个目标实现共赢。

“回顾过去,长三角地区在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方面的姿态是积极的。但细究下来,长三角基础教育还停留在资源共享的层面上,离真正实现一体化尚有较大差距。”民进上海市委在调研中发现了这一问题。

民进上海市委提出,要加快推动长三角基础教育开放创新、优质均衡一体化发展。在这方面,上海有先行先试的经验,应当积极辐射、提供示范,服务长三角地区的未来人才需求战略全局。

民进上海市委建议,三省一市形成“开放创新、优质均衡”的共同目标,才能形成具有区域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体系;明确共同的教育定位和使命,长三角地区需协调制定政策导向,具体到工作层面,则是尽快统一具有全局引领意义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长三角地区拥有国内一流高校和一大批科研院所和机构,科研力量雄厚,特色鲜明;应由上海牵头,研究推进建立长三角高科技成果交易会,组建长三角高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万建民对这几年农业科技领域的发展如数家珍。如果说万建民还有期盼,这期盼仍是来自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

“现在农业科技创新都由政府投入,因为农业本来就不是暴利行业,科研投入大但见效慢,所以企业没有动力也缺乏环境,农业科技人才同样流失严重。”万建民说,“希望各级政府继续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切实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以支撑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战略的实施,同时对农业科技领域前沿技术要抓紧研究。”

“千里驹”终遇“伯乐”

2012年,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王光谦,从清华大学转入青海大学担任校长。

作为青海引入的“金凤凰”,也是青海大学“柔性引进”的第一位“院士校长”,王光谦的到来实现了青海大学乃至青海省高等教育史上院士“零”的突破。但是“被引进人才”王光谦,内心始终关注的是科研人才培养问题。

王光谦把这份关注带到了联组会现场。“我记得当时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提了很多年。”王光谦说,在现场他同样执著表示,只要问题还存在,就会一直提下去。“现在办学都是‘见物不见人’,有钱盖大楼、添设备,科研人员待遇却止步不前,只能给教授们打打下手,长此以往‘千里驹’也会变成‘小毛驴’。”

6年来,在一系列国家有关人才战略的支撑下,王光谦担忧的“千里驹”们并没有变成“小毛驴”,这些“千里驹”和“金凤凰”,成为各地争抢的“香饽饽”。

国家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撑,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注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鼓励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优化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

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与此同时,这几年,中央、地方、部门纵横联动,统筹推进各类科技人才发展,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

对于王光谦而言,当年那个向总书记陈情科技人才培养问题的他,如今不仅自己成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山河中”的践行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西部一所培养高等人才的大学“掌门人”,王光谦2014年还把清华大学两个国家级科研团队搬进了青海大学,并且在青海大学通过各种渠道“筑巢引凤”,身体力行地为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广阔天地”。

被采访的委员们这几年来,有的在本职工作中发挥着创新领军人物的作用,有的持续为科技创新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鼓与呼,有的为科技人才培养煞费苦心,而总书记联组会上的讲话始终在他们耳畔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