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双向发力 分量可期

发布时间: 2019-02-14 09:11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张连起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春节前全国政协机关新春团拜会上送出一副春联:狗年新气象,政协机关进步可嘉;猪岁结硕果,双向发力分量待期。横批呢?留下一个填空题。我以为,有四个字最贴切:百尺竿头!

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专门协商机构,围绕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体现了与生俱来的初心属性与功能作用,彰显了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锚定了新时代的新方位新使命。凝聚共识是建言资政的结果与导向,建言资政是凝聚共识的方式与途径。在建言资政的基础上凝聚更大共识,在凝聚共识的导向下建言资政,传递党心民意的同频共振、上下贯通。

实际上,双向发力是70年人民政协的精神标识、价值引领。人民政协具有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进程中,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成为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的显著特征。1950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指出,“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选出的全国委员会,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民主人士的伟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在全国人民心中有很高的威信。我们必须巩固这种团结,巩固我们的统一战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说:“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这样做起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础,也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

双向发力诠释着奋斗的意义,标注着奋斗的高度。从来没有顺风顺水的成功,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浇灌,希望的种子才会逢春萌发。“奋斗”这一时代主题词,激励着奔跑在追梦路上的政协委员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斗”两个字,写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奋力冲刺中,写在政协委员建言资政的履职脚步里。

梦想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凡是重大的历史转型时期,无不伴随着社会心态的转变和重塑。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社会共识坚如磐石,什么时候就能释放发展活力、激发改革动力;什么时候共识遭到消解,改革发展就会陷入困顿和迷茫。2019年面对的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建言资政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协同、乡村振兴、创业创新、减税降费等重大战略和关键任务,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提供重要支撑,为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建睿智之言、聚磅礴之力,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传递民族复兴“好声音”,战胜不期而至的风险挑战。正如乐队需要指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思想广场上,同样需要引领的力量,调配好旋律、控制好节奏,让散落纷杂的音符构成雄浑壮丽的乐章。

共识的形成,有赖于建言资政能力的提升。如果还没出发就绊倒在方向原则的争论中,刚刚上路之际就陷入杂音噪声的纷争里,往往事与愿违。共识就如同社会大厦的支柱,一旦有了裂痕,即使不会立刻倾倒,也难以承受可能的震动。共识的形成,并非水到渠成那样简单。即便是拉弓射箭,也需要考虑气流的强弱、距离的远近,才能正中鹄的。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到建立“爱国统一战线”,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更多可以动员的因素”到“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求取共识、凝聚共识,这个看家本领没有丢,也不能丢。我们既要会“键对键”、又要能“面对面”,方能形成合力;既要奋发有为地建言资政,找准建言资政的切入点与结合点,又要注重在履职全过程中,做好解疑释惑、宣传政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引导界别成员和所联系群众聚同化异,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复兴之路上,纵然有乱云飞渡、风吹浪打,但人民政协始终会以坚如磐石的信仰、坚韧不拔的信心、双向发力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梦想的地平线。(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委员、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