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广州市政协全会热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发布时间: 2019-02-11 09:04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林仪 宋啸峰 揭春雁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珠三角城市群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是目前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大湾区建设的殷殷期盼,也是对粤港澳三地的充分信任。

2019年1月,在广东省、深圳市、广州市政协全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围绕“如何做好粤港澳大湾区这篇大文章”进行着一场场“头脑风暴”,为这个“全球最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集思广益。

广东:科技、创新、人才是不变的主题

1月26日,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粤港澳大湾区成了会上的“热词”。

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创新走廊被委员们反复提到,这是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提交的《关于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建议》指出,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集中在:存量用地再开发困难、三地文化认同度不足、环珠江口生态环境破坏,建议从合作推进“三旧”改造、建设文化交流发展基地和宜居岸道等方面“下功夫”。

民建广东省委会则在《加强城市群协调发展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提案中提出,内地与港澳地区在经济、社会、制度、思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制约了三地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共享和人才流动,而且珠三角城市间的竞争与冲突,削弱了区域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

广东省政协委员常巨平认为,应明确大湾区多中心协同发展,充分利用港澳的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加快整合大湾区内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推进穗港、深港和珠澳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科技成果的转化。

“我们要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配置,扶持培育‘独角兽’企业。”民革广东省委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王开兵认为,应聚焦“独角兽”的创新“基因”,科学制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建立“瞪羚”企业动态培育库,完善企业共生共荣圈。

人才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民盟广东省委会提出创设“湾区科技大学”,突破政策限制,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以全新的联合办学模式建设一所立足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型理工科大学。

“在大湾区创新人才培养与储备过程中,要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世界一流的管理、服务类创新人才,通晓国际规则,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为创新科技的实现提供一流的管理和服务,为世界一流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服务。”省政协委员陈林汉说。

截至1月25日,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共收到提案近400份,其中60份提案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关。除了在科技创新方面,政协委员们还从人文交流、生态保护、金融合作等多个方面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深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

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深度对接港澳所需、深圳所能、湾区所向,携手建设富有活力、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今年深圳市政协全会上,委员们关注着大湾区经济、文化、医疗、教育的融合发展。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总资产已达40多万亿元,拥有广州、深圳和香港三大金融重镇,以及港交所和深交所两大证券交易所,汇聚全球众多的银行、保险、证券、风投基金等跨国金融巨头。深圳市政协常委何杰认为,当前的金融合作关系到金融安全、境内外体制对接等重大问题;金融合作的具体领域还有待探讨;金融人才的合作培养、培育方面还亟待加强。为此,他建议,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建立金融监管及协调机制,提高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监管水平;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业与专门服务业的跨境合作,推动金融产业服务好实体经济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三地优质资源,统筹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

在粤港澳三地与世界各地以及粤港澳之间往来越来越频繁的同时,三地医疗服务和医药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委员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曾少强委员建议,建立医疗服务统一标准,构建粤港澳卫生健康共同体;以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为抓手建设健康大湾区;加强粤港澳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深圳市政协常委黄险峰则建议,在深圳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传染性疾病区域性研究中心;建立传染病实时监测平台及时监测粤港澳三地流行性疾病的变化趋势,发布公共卫生指数、主要疫情地图,开展疾病评估预警。

“虽然成长环境、思维理念不同,但深港澳青年对大湾区发展的热切期盼是一样的。”1月16日,在深圳市政协召开的“加快大湾区建设提高开放合作水平”港澳委员座谈会上,赖俊霖委员建议,共建深港澳青年文化交流机制,深化交流层次,交流主题可扩展至学术、人文、公益等方面,还可以在青年人感兴趣的动漫、网络、科技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开发交流媒介,丰富传播形式,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深港澳青年了解更多祖国传统文化和当下发展情况。

广州:同根同源共建人文湾区

“穗港两地在文化上本是同根同源,交流上也很有渊源。”广州市十三届三次会议上,“人文湾区”被频频提及,引起众多委员们的共鸣。

来自香港的广州市政协委员、香港教联基金会秘书长李凤琼带来了《关于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文化交流局面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广州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既有丰厚辉煌的历史沉淀,也有对外来优质文明兼收并蓄的能力,这是人文湾区建设的一个非常重点的‘注脚’。”她建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血脉”,以大湾区青少年浸润式体验与深度交流为“筋肉”,以“常态化、制度化、浸润式”为标准进行项目设计,建立政府指导、执行、社会支持、媒体推动的四位一体互动机制。

在广州市领导与港澳地区市政协委员座谈会上,市政协常委廖僖芸表示,穗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但又各有特色。他建议,广州牵头打造粤港澳“人文湾区”,加大湾区城市间政府层面的文化交流合作,形成文化合力,“将岭南文化元素作为广州故事的载体,使其发光发亮。”他针对弘扬岭南文化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

广州市政协香港地区委员曾志伟则建议,从穗港两地的历史联系入手,携手筹拍穗港双城系列纪录片、宣传片甚至故事片,扩大广州、香港的城市影响力。同时,他还建议,穗港联手,以电影新科技作为抓手,进行电影产业创新,带动穗港双城文化产业链的良性拓展和巩固。

广州市政协委员刘素燕表示,随着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便利的交通将促进大湾区城市间更紧密的联系,湾区各城市的市民对于“湾民”的身份认同也需要提上政策议程。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文化认同。“可争取在广州建立‘粤港澳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实验区’。”她建议,在实验区内突破行政区域壁垒和体制限制,通过构建穗港澳三方政府、产业主体、高校及智库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协调机制,以“飞地”等多种形式创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在实验区内有序放开港澳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经营限制和文化产品进口限制,鼓励港澳电影、舞台剧、出版业、新媒体、体育等产业来内地发展及联合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交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