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杭州市委会建议 切实运用农村文化礼堂 展现最美的“文化地标

发布时间: 2019-01-29 09:01 | 来源: 人民政协网 | 作者: 鲍蔓华 | 责任编辑: 张正朋

作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浙江省生动实践的优秀样本,农村文化礼堂在杭州市“三江两岸”的广大乡村已成为留住乡愁、品味乡韵、展现最美的“文化地标”,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日益彰显出其特殊而重要的价值。杭州市政协十一届三届会议期间,民革杭州市委会建议切实运用农村文化礼堂,推动农村公共文化繁荣兴盛。

随着杭州市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镇周边的农村逐步“社区化”,偏远山区的农村逐渐“空心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应运发展,通过保护乡村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技艺习俗,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承担起保护传承发展乡土文化的责任。

民革杭州市委会在调研中发现,农村文化礼堂普遍平时较为冷清,活动内容不多,村民参与热情不高,个别村还存在将文化礼堂挪作他用的现象;礼堂建成后日常运行经费以村级开支为主,部分经济薄弱村在开支设备添置、日常维护、举办活动等费用上还存在一定困难。而各村现有的村文化管理员年龄普遍偏大,工资待遇低,创新意识不强,致使工作激情不高,作用发挥不够。

为此,民革杭州市委会建议整合各部门的活动项目,制定服务菜单供全市各文化礼堂安排选择。各区也相应作出计划安排,以丰富农村文化活动,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品质,增强农村文化自信。明确分管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制定系统性的工作制度,建立常态化督查通报机制和激励机制。以购买服务、合作共办、公益展览等多种形式,引入社会力量输送各类公益活动。充分依托“文化走亲”模式,盘活农村和镇街文化站的各类资源,把传统的文化“输血”向文化“造血”转变;探索“市场+公益”模式。引入社会公益组织入驻管理,一方面根据群众需求订制文化“菜单”,统一招标购买文化类市场服务。另一方面,与社会公益组织建立结对服务,安排志愿者入驻文化礼堂开展公益培训,普及文化知识,传播生产生活技能;探索“乡贤+理事会”模式。建立“理事会负责制”,广泛吸纳群众性组织的代表、乡贤达人、文化能人和大力支持礼堂建设的热心人士等加入理事会,共同参与文化礼堂的建设谋划等日常工作;探索“文化+经济”模式。形成“一村一品”的人文景观,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探索“文化服务+公共服务”模式。将文化礼堂提供的文化服务与居家养老、青少年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安全防范、移风易俗、红白喜事等公共服务有机结合,进一步聚人心聚人气;探索“专项补助+多方支持”模式。进一步做好基层文化礼堂建设和长效运维的经费测算工作,及时出台专项经费的管理制度,科学编制预算。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