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协首设“委员通道” 粤港澳大湾区成热议焦点

发布时间: 2019-01-28 09:21 | 来源: 央广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2019年广东省政协会议首设“委员通通”(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央广网广州1月27日消息(记者王雪薇 官文清 郭翔宇)2019年广东“省两会”正在进行中。今年,广东省政协会议对标“全国两会”的做法,首次开设“委员通道”,展现委员履职风采。

1月26、27日两天,共举办了2场“委员通道”活动,12位“红毯委员”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发言主题涉及经济发展、校园安全、医疗卫生等。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成为关注焦点,来自不同界别的委员们给出了不同角度的建议。

全域旅游

“粤港澳三地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3500公里,但我们没有一号公路;我们有众多的岛屿,1800多个,但我们没有马尔代夫;我们有全国最多的过境游客,全年5.4亿人次,但过夜游客并不多。”

来自民盟界别的广东省政协委员张志兵第一个出场。一开场,就用一连串的数据和一组排比讲出了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的现状。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提出,要把大湾区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张志兵看来,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需要有世界级管理、世界级服务。

“一体化的管理、一体化的服务是建成世界级目的地的重要抓手,”张志兵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虽然不是统一的一个行政区域,但作为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应对标国家全域旅游建设标准,以机制、资源、产业、服务等一体化发展,打造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全域旅游示范区。

其中,在机制一体化创新方面,张志兵认为,在全域旅游发展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当务之急是要积极推动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与各部门职能相互包容衔接的各种旅游发展协同制度,实现“多规合一”。

至于产业一体化,张志兵建议,应该由“旅游+产业”向“产业+旅游”转变。对于产业的主导者而言,更多的是要强调产业的旅游价值。此外,他还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类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建立旅游大数据和相关大数据的共享平台和机制。  

  广东省政协委员杨道匡(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蓝色产业带”

“说起粤港澳大湾区,大多数人关注的是陆地空间,可我们还有浩瀚的海洋资源”。广东省政协委员、澳中致远投资有限公司监事长杨道匡表示,在珠江出海口,广东管辖的海域面积接近6000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据他介绍,与香港、澳门邻近,由珠海万山管理区管辖的海域有3200平方公里,水深条件非常好,历来是国际大型货轮的停泊区,而且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多个风景优美的港湾,具备了建设大型港口、发展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的良好环境。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部署,他建议,在珠江口沿岸的珠海横琴自贸片区、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万山群岛等合适的区域,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区,打造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实行高度开放的自由港政策,发展与海洋经济相关的“蓝色产业带”。

杨道匡还建议,依托珠江口沿岸和万山群岛组成的多个海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城镇群和优质生活圈,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建立低碳环保、多元融合的城市生活模式。参照港珠澳大桥建设管理模式,提供优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省政协委员周西篱(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文化共同体

省政协委员、广东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周西篱,则关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问题,“广东是网络文学的大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东的新使命、新主题、大文章。”

周西篱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都市群无论在历史、语言、人口等方面都具有同一性,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一直是大湾区文化的主导和纽带。大湾区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深化粤港澳合作,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她建议,制订以广州作为文化中心定位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战略,创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基金,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此外,她还呼吁,发挥文学打动人心、沟通情感、引起共鸣的共通性和独特性,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激发社会文化活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平台,促进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形成。

同时,设立并定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论坛,构建高端论坛体系,以文化搭台,推动粤港澳合作走向深化,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文化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加大对创意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精心策划和着力打造文化交流重点品牌项目,参与国际跨界合作,推动文化服务和文化贸易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