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实现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是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和开放举措,让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发展的真谛就是永不止步的制度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大的经验之一就是义无反顾地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从1986年7月11日到2001年12月11日,历经15年零5个月的中国复关入世谈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促进了改革开放,既学习了世界,又融入了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制度型开放的过程。入世标志着这个千年古国的对外开放再度升级,中国的商贸环境开始真正融入国际社会。入世18年,成果不一般:我国贸易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在世界500大类工业产品中,有220类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已经连续14年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最主要的外资利用国,中国融入世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并以自身成功实践证明,开放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一大法宝。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我们努力地接近、靠拢、遵循、参照国际规则和惯例,也就是在这样的筚路蓝缕、坚韧不拔中,我们国家一步一步走向强盛,并逐步成为国际规则的捍卫者和新的国际规则的缔造者之一。
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1990年4月18日,浦东开发开放,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仅不会停顿,而是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个强烈信号,为开放打造了样板,树立了标杆。从浦东新区的设立,到2017年4月1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我国19个国家级新区逐次推开,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其核心就是对标国际的制度型开放。浦东为何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中的鲜明旗帜,其他新区为何能成为新一轮开发开放的综合功能区,与之有很重要的关联,通过开放实现了制度创新,与国际通行规制接轨,带来了极大的活力,并进而为全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40年间第一个十年中五大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相继设立,同样也是制度型开放的体现。从1980年到1988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依次建立,1984年,我国首批开放了沿海的14个城市,形成中国改革开放由点到面,连线成片的格局。一波又一波的开放浪潮,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同时又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这些地区以港、澳、台地区和日、韩、新加坡等国为追赶目标,学管理、习技术、引资金,在实现本地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进出口总额以及年均增长等方面都有令世人惊叹的进步,也使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进一步提高。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生命力所在,就是制度创新。成立伊始,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便成为一大亮点,借鉴国际实践,以负面清单管理为主导,从而导出“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法律实践,迈出了与国际通行投资规则接轨的重要一步,在学习规则和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中,更多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推进开放。5年间,已先后诞生127项制度创新成果,建设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成为我国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国家战略的典范。目前,我国自贸区已达12个,覆盖了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的广大区域,形成对外开放高高飞翔的“雁阵”。自贸区的批准建立,是中国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开放”,是一扇开放模式创新的“窗口”,更是一场制度改革的“大戏”。由此,它将带来追求要素自由流动的更高层级开放,货物与服务贸易、金融开放的齐头并进。
自贸区的开放要“因时而动,因势而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时,宣布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自贸区往前推进,就是要在制度型开放上更进一步,新片区,新在哪里?对中国而言,改革无止境、开放无穷尽,但开放绝对不能没有比较,要充分对标世界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以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为目标进行中国新一轮的制度创新,想得更早、站得更高、走得更远,解决开放型经济中的一些深层次和中长期问题,率先进行必要的压力测试,成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未来发展“由压力变为动力”的具体实践,让中国有能在世界上可比的标杆,从“对标最好水平”到“成为最好水平”。
开放是永无止境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合作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开放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的目标要高远,仰望星空,与此同时,举措要扎实,脚踏实地。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一定是既符合人类发展的潮流,又符合中国的现状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