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协委员赵大民:把一生献给舞台

发布时间: 2019-01-10 16:48 | 来源: 天津市政协网 | 作者: 天津市政协委员学习和联络室 | 责任编辑: 耿鑫

 赵大民,满族,1926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44年投身革命,任河北乐亭知识分子救国会“七月剧社”编剧;1953年调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任话剧团办公室主任、副团长、党支部书记、天津市文化局党委委员等职务,天津市五至八届政协委员。他是著名戏剧家,国家一级编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一生为天津的戏剧舞台贡献了18部戏剧和10部戏剧文学剧本。

把 一 生 献 给 舞 台

——记赵大民

符海

“剧是一腔血。”这是赵大民的名言,他以自己的勤奋和忠诚实践了这句话的全部含义。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参加了抗日的编剧、演剧活动,对“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起到了有力的鼓舞作用。他坚守着对历史的一份责任心,对社会的一种使命感,他对艺术不懈追求、积极探索。当他八旬高龄时,还穿梭在排练场,亲自执导诗剧《茂陵封侯》,这种近乎运动员向极限挑战的行为令全体在座者感叹!在生命的最后五年中,他更是以跑步冲刺的速度前进,一年间创作话剧《铁木前传》,京剧《大将秦琼》《还我河山》。2015年7月8日,九十岁的赵大民走完了充满创作激情、喊出一腔热血的艺术人生,然而他的不朽遗作在熠熠生辉,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舞台上。

重剑无锋 大巧不工

赵大民1926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一个满族的书香门第,家中的经济生活虽不算富足,但是精神食粮却十分充裕,炕头堆满六大才子书,父辈言谈诗词不离口,他的童年是在汗牛充栋的书垛中度过的。后来在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昌黎汇文中学时,接受的都是从北大、清华、辅仁聘请来的名流教师授课,古老经典的国粹遗墨、龙飞凤舞的民族图腾,划过碑刻的岁月,成就了一代剧坛大师。

1944年是抗日的第七个年头,常说“黑夜将晓风更紧,残冬欲尽雪更寒”。日本法西斯在做垂死挣扎。那时赵大民家乡已开辟了抗日地区,成立了“昌乐(昌黎、乐亭)联合县”抗日政权,主要活动在滦河以西,北宁铁路以南,所以又称“路南地区”。这一时期,乐亭县委成立了知识界救国会(简称知救会),在其领导下又成立了“七月剧社”。他是知救会和“七月剧社”的一员。“忆昔风华正茂,转战滦河两岸,烽火抗敌顽。”

那年秋天,为争取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中共党组织把民众文化教育作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上日程,号召抗日游击根据地各村建立冬学委员会,开办冬学民校,组织群众利用农闲参加冬学活动。18岁的青葱年龄,赵大民就扛起抗日小学校长的重任,他一面教书,一面参加七月剧社的编剧、演剧活动。抗日小学朝会和行进中演唱的歌曲相当雄壮,对小学生们也是一种坚决抗日的启蒙教育。孩子们唱得特别起劲儿:“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出人出力上战场,万众一心联合起来,日本强盗难逞强。”

1947年,冀东十三地委成立“路南文工团”时,赵大民和朱燕合作创作了歌曲《歌唱毛主席》,由冀东十三地委文工团演出。建国后由“上海人民唱片厂”制成唱片,唱遍祖国大江南北。

栉风沐雨 笔耕不休

1948年后,赵大民跟随队伍冒着敌人的阵阵空袭,徒步三天三夜到达唐山;1953年3月从秦皇岛文工团调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分话剧、歌舞两团),任话剧团办公室主任、副团长、党支部书记、天津市文化局党委委员等职务。1959年根据特长和本人要求,转为专业创作人员,主要从事编剧和导演工作。多年来共编、导戏剧三十余部。

在70年戏剧创作生涯中,佳作迭出,硕果累累。代表作《把一切献给党》《红色工会》《飞雪迎春》《觉悟》《唐明皇与杨贵妃》等,影响了无数观众。他改编和导演的话剧《钗头凤》,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上演,便长盛不衰,成为天津人艺的经典保留剧目,也造就了几代演员的成名。由他改编并导演,天津越剧团演出的越剧《红楼梦》曾风靡津、京两地,获得了郭沫若等文化名人的高度赞赏。

在长期与舞台不离不弃的日子里,他遗忘了自己的年岁,坚持奋战在艺术第一线。曾经因为编导双栖,亲历亲为,他在一次用对讲机指挥彩排时,对讲机出现故障——高分贝的噪音,使得一边耳膜受损致聋,但仍在继续着自己热爱的工作。

作为全国知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老人却一直不思休憩,以旺盛的创作热情,捧出一篇篇呕心沥血的新作: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京剧《华子良》获得文化部文华大奖;被列入文化部话剧百年经典剧目的话剧《李叔同》;歌颂苏武持汉节“敌营”十九年的诗体话剧《茂陵封侯》;还有讴歌乐亭“乡亲伟人”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为了完成高质量的创作,赵大民每每身体力行,多方查证,力求完美。为了写实李大钊的光辉形象,他曾多次走访和参观烈士故居,三次造访李葆华(李大钊之子),进行一周的长谈。近年,他又写出三个剧本:《铁木前传》《精忠报国》《大将秦琼》。这些戏他都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投注了对生命的感悟。

当岁月远去,青春不在,他不负匆匆流逝的时光,用心灵与古贤唱和,用灵魂与英雄相会,用真情与民众交流,留给人们大量经典名篇和无限记忆,仅以此文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