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敬群:触摸时代律动

发布时间: 2019-01-07 12:14:0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谢颖 | 责任编辑: 耿鑫

原标题:触摸时代律动

——全国政协委员韩敬群访谈

《牵风记》《应物兄》《北上》……2018年末,一批重量级长篇小说相继面世,点亮了一道灿烂的文学风景。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祖国的发展激励着作家们直面伟大的时代,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对时代做出文学的呼应。本报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讲述文学立足原创,回应时代,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

文化周刊: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年的文学创作和出版您有什么深刻的印象?

韩敬群:20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不管是文学界还是出版界都从主题出版、精品创作等方面进行了布局和策划,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相对说来,政治理论类、纪实类文学作品较多,用文学的方式反映改革开放也有相当一部分,比如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以历史和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间的百年“秘史”,力图跨越历史时空,探究国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书写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民族的旧邦新命。这是一部时间跨度很大、对作家写作难度挑战也很大的作品,很有历史感和家国情怀。

2018年,文学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不管是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是,老中青几代作家相继推出了自己潜心创作的作品,这从年底的各个文学类榜单中就能看出来。比如90岁高龄的老作家徐怀中的《牵风记》、彭荆风的《太阳升起》,文坛实力派作家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王安忆的《考工记》、刘醒龙的《黄冈秘卷》、李洱的《应物兄》等,“80后”作家笛安的《景恒街》也引人关注。好作品很多,对爱好文学的读者可以说是“大快朵颐”。

观察这些作家的创作,也呈现出一些共性,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作上关注现实、精益求精。《太阳升起》是已经过世的彭荆风先生的遗作,其创作历经20余年,六易其稿;李洱写《应物兄》也花了十几年的功夫;作家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聚焦戏曲,这背后是他几十年工作生活的深厚积累;徐则臣写《北上》,仅是搜集研究相关历史文化资料就用了4年多时间……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文艺界形成了重视现实题材,沉下身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良好风气,这种风气对创作有积极的引导。作家们直面当今生活的重要课题,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对时代发展做出文学的呼应。

文化周刊:现实题材正是2018年文艺创作的显著特点,在电影、电视等多个领域产生了一批成果。从文学创作来看,现实题材创作要注意什么?

韩敬群:文艺界倡导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作家们都在跃跃欲试、认真探索。写出心得、写出筋骨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说想写就能写好,怎么表现新时代的新生活、新人物,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是作家要跟上时代前进的律动,敏锐捕捉到趋势性的东西。我们的时代飞速发展,社会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生存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深入生活、紧贴着时代,实际上可能已经落在时代的后面,作家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比如关仁山正在进行有关雄安的文学创作,显然是个大题材,要把当代生活很多复杂的方面都包容进去,把各方面关系捋清楚,据我所知他做了大量的功课,以求细节扎实,人物饱满。

其次,文学的书写者和出版者都要充分认清时代的主调和主线。我们不能简单把现实生活理解成莺歌燕舞,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前进的过程中一定有困难、有努力、有失落、有喜悦等,都是文学表达的主题。在新时代如何定位我们的文学,文学需要做什么?我们十月文艺出版社一直提倡温暖而开阔的现实主义,文学是给人温暖的,让人看到真善美,看到亮色;同时也是开阔的,表达形式非常多样。举例来说,今年年初,阿来的长篇小说新作《云中记》即将和读者见面,这是一部表现汶川大地震的文学作品。汶川地震已经过去10年,阿来经过10年的沉淀和思考,才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有力量的表达。

文化周刊:走过改革开放40年,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正如您所说,时代发展是文学的主题,您如何看待目前的文学原创状况?如何回应时代、引领时代?

韩敬群:当代原创文学的创作与出版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总起来归纳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总结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原创和品质是文学的立身之本,在批量生产的时代,人的思想和审美不能重复,特别珍贵且具有强大的力量。我们都知道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部现实主义力作几十年来生命力旺盛,滋养着一代代读者。当今的创作,更多偏于日常、转向个体、专注内心,比较起来,体现时代主调与人民心声,体现家国情怀、黄钟大吕的优秀原创作品相对缺少。在原创文学,尤其是在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似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让人满意的扛鼎巨著。

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历史上各个时代都无法想象其繁荣与强盛的新时代,每天都在产生大题材与好故事,这个伟大的时代当然需要也应该产生与其相匹配的伟大的原创文学。时代抵达的地方,思想和文学应该抵达,而思想和文学抵达的地方,出版也必须抵达。

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充满活力,文学不仅要回应,还要回应得有生命力,抵达人心。文化是有根系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一代代薪火相传,血脉连接在一起,在新时代要让这血脉流动得更加澎湃,在文化的根系上长出葳蕤的胜景,文学理应处理这样伟大的命题。

文化周刊: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您对文学有什么期待?

韩敬群:新中国成立70周年,每个文艺工作者都充满期待。在这个重要的时代节点上,作家期待拿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作为我们文学出版人来说,则是与作家同行共进,做好辅助工作,精益求精打磨出好作品。在文学生产过程中,作家其实是很孤独的,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一个完善支持体系。这种支持既要积极主动,又要保持合理的分寸,比如支持帮助作家挖掘题材主题,梳理相关线索,联系专家做相关专门知识的支撑等。

我希望出现更多像《平凡的世界》那样标志时代精神、凸显民族风骨的作品。不但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未来还要能够往深里走,在文学的某些方面形成突破,不光是突破作家自己,也突破文学写作的瓶颈,开创出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