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政协调研城市供热情况 优化能源结构确保冬季供热

发布时间: 2019-01-02 09:53 | 来源: 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 作者: 谯喜龙 | 责任编辑: 王静

近日,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采取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先后实地视察了国电兰州热电联产“上大压小”异地建设项目、隔压换热站,以及红山热力中心、郑家台供热站、联泰牟家庄供热站等,听取了全市供热情况的汇报,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做好我市城市供热工作的对策措施。

据悉,我市现有供热单位780家,全市总供热面积10276万平方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供热能力,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先后实施或争取协调实施了“二热”异地搬迁、配套管网建设等一批项目。完成国电兰州热电联产“上大压小”异地建设项目,该项目2×35万千瓦供热机组已投入使用,增强了“二热”的供热能力。投资近8亿元,实施了国电兰州热电联产“上大压小”异地建设项目配套长输供热干线工程,建设供热管网2×24公里,建设隔压换热站1座,已投入使用。新建兰州市智慧供热监控平台,对“双十”(10蒸吨、10万平米)以上供热单位供热运行情况进行全程监控,确保供热稳定有序推进。同时,今年还实施了供热管网跑冒滴漏和安全隐患消除项目,改造老旧供热管网100余公里;实施了“冬病夏治”项目41个,解决了一些供热硬件上的问题。

政协委员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市城市供热工作基本较好,大多数单位、企业、群众较为满意,供暖期室内温度达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投入资金不够,导致老旧供热管网改造缓慢。目前,全市老旧供热管网数量多,一些管网因与排水管线同沟敷设,锈蚀严重,导致跑冒滴漏、爆管等情况时有发生。截至2018年11月,我市急需改造的老旧供热管网为1930公里,占全市供热管网(一次供热管网、二次供热管网)的58%。二是供热企业规模化程度低。主城区共有供热企业767家,其中“双十”以上企业仅168家,供热企业规模化程度低,“小、散、多”的特点突出,也不利于统一管理。三是供用热双方矛盾化解难。一方面用户要求供热企业先行提供供热服务;另一方面,个别用户不按时缴纳取暖费,甚至长期拖欠取暖费。四是供热热源能源结构单一。天然气是我市供热能源的“主力军”,天然气锅炉供热面积占全市总供热面积的60%;高效煤粉、水煤浆等其他准清洁能源锅炉供热面积仅占6.5%。五是热能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老旧小区建筑进行外墙保温改造,在向室内提供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室温将提高3-5度。

针对调研情况,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一是突出“补欠账”,加快实施老旧管网改造和老旧建筑节能改造。坚持“冬病夏治”,对下一年度将要实施的老旧管网改造、老旧小区节能改造相关手续,政府各单位要开辟绿色通道,避免因缺少施工手续拖延工期。二是突出“解矛盾”,重点是发挥管理职责。进一步完善投诉快速处理机制,严格落实四级监管体制,加强对供热企业的监管,建立监督与惩罚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规范供热企业服务。三是突出“快处置”,不断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应急演练,快速、科学、安全、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和处置,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供热设备运行安全。四是突出“促改革”,进一步深化供热体制改革。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全市供热企业;通过管网改造、安装热表、安装热量控制阀等手段,试行基础热价、热量计量收费,并逐步向全市推广。五是突出“多热源”,逐步构建供热能源多元结构。建议在满足环保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对已在我市投入运行的高效煤粉、水煤浆等准清洁供热能源进行复制推广;对我市拥有的地热等优势能源作为清洁供热能源进行转化推广;对空气热源泵、太阳能、电能、工业余热等在技术上已经很成熟的清洁供热能源进行引进推广;对低温核供热、生物质供暖等新兴清洁供热能源进行探索推广。通过多层次的推广使用,不断优化供热热源能源结构,提高供热能源风险防控能力。六是突出“保安全”,全力确保供暖安全。要逐步规划建设一批备用热源,尽可能扩大覆盖面;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潜在风险,供暖期结束后要组织企业对锅炉进行维护保养,确保供热锅炉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