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至5日,玉溪市政协五届五次常委会议召开,会议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专题协商。会前,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题,玉溪市政协主席班子成员分别带队,兵分6组,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协商,形成了《市政协关于专题协商玉溪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的报告》。
“五兴”复“五美” 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玉溪市政协常委们在听取市政协6个专题调研组情况汇报和市委农办通报玉溪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审议的6个调查报告,围绕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打造绿色发展新格局、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开启全面脱贫新局面六项推动玉溪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省前列的重点工作,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了充分协商,形成协商意见。
常委们认为,今年以来,在中共玉溪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任务,协调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
玉溪市政协主席夏立洪在会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长远性、战略性制度安排,是当前玉溪市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重大时代命题,也是必须完成的新时代答卷。
夏立洪指出,要精准对标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正确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在规划引领上做到与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脱贫攻坚和农危改等工作相结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完善和明确玉溪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军线、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玉溪市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实现经济美、生态美、村容美、乡风美、生活美。
常委们建议,要助力产业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物质保障;要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要繁荣农村文化,持续推进乡风文明;要加强乡村治理,夯实农村基层基础;要注重民生改善,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为载体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今年9月,由玉溪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贺光明带队,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和文史委牵头组织政协委员,对玉溪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组指出,目前,“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滞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经费没有保障,项目传承形势严峻;对公共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乡风文明建设未形成有效机制,缺乏有力推手。
调研组指出,乡村文化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在促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调研组建议,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梦和“玉汝于成·溪达四海”的玉溪精神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繁荣农村文化,培育乡村文化精神;要切实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充分挖掘和传承发展农村优秀戏曲艺术、少数民族戏曲艺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族节庆、民族体育、民间文化,开展“一县一特色”民族艺术之乡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民族文化。要强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要巩固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尚活动取得的效果,建立长效机制,依托文明村镇创建、脱贫攻坚、“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五大载体”,选树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社区),培育亮点,试点先行,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以乡风促民风。
突破关键点 打造绿色发展新格局
自今年9月下旬以来,由玉溪市政协副主席郭亚钢带队,市政协人资环委牵头组织政协委员,围绕玉溪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绿色发展新格局”专题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发现,目前“打造绿色发展新格局”中存在着“抓绿色发展的精神状态不佳、推动绿色发展的整体性不强、打造绿色发展的基础工作有缺陷等问题。调研组为此建议,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要加强基础工作,完善配套措施等。
“要突破关键环节,加大推进力度。”调研组建议,玉溪市打造绿色发展新格局的主攻方向和思路框架已明确,关键是要深化问题研究,突破推进实施中的一些关键性环节。要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专门抓绿色发展的领导机构和主要职能部门,便于发挥“专、深、细、实”功能优势,利于集中深入研究和解决问题,增强决策指挥效率和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实效。要放大绿色发展示范效应。对已经实施的“百千工程”“特色集镇”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工程进行认真总结,完善政策措施,带动推进全市人居环境的提升。要弥补核桃产业发展短板。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拓展精深加工,延伸核桃产业链,大量消化干果产品,使生产和加工销售两头都强起来。要深化实施倾斜发展政策。创新政策机制,对原贫困乡整乡脱贫之后,一部分相对更落后、发展差距还在拉大的高寒山区村组单独制定倾斜政策,打破乡镇行政界线,精准定位到村组,精准施策,利用当地草场、耕地、植被、气候或天然景观资源,实行部门挂钩,重点帮助加快发展。要狠抓河长制推进落实。以“河畅、湖清、岸绿、景美”为目标,把河流湖泊保护治理工作作为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新方式的攻坚任务,围绕解决水源污染问题,集中抓好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清四乱”工作,推动河湖面貌明显改善。
抓民生保障 开启全面脱贫新局面
今年10月,由玉溪市政协副主席李少华带队,市政协联络委组织政协委员,围绕玉溪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全面脱贫新局面”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在省对玉溪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综合评价为“好”。到2017年底,玉溪市贫困人口减少到3946户12439人,县、乡、村贫困发生率都降到3%以下,全市贫困发生率降到0.78%。今年1至9月,全市减少贫困人口2873户9331人,分别完成省下达计划数的93.3%和市计划数的77.76%。
针对目前存在的“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工作任务重;脱贫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社会保障兜底工作实施还不到位”等问题,调研组建议,要突出重点,推动贫困地区产业振兴;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抓民生保障,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并举,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调研组指出,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没有农村地区的脱贫,就没有乡村振兴。玉溪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问题导向,坚持脱贫攻坚的目标不能变、靶心不能散、频道不能换,压实“四级书记”抓扶贫的政治责任。坚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持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实施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加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加大哀牢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连片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确保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重要支撑保障。
“三治”相统一 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今年以来,由玉溪市政协副主席何雪峰带队,市政协社法委组织政协委员,围绕玉溪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专题进行了调研。
中共玉溪市委、市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坚持把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始终坚持村民自治、法治和德治的相互统一,全市乡村治理体系健康发展、和谐有序。
调研组指出,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有许多问题和短板,主要包括:乡村基层组织动员能力弱化;村民自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调研组指出,乡村治理必须更好适应乡村民主政治、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层法治和文化发展要求,实现全方位推进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只有乡村稳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构建自治、法制、德治“三治合一”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团结稳定的乡村社会。
调研组建议,要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要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继续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有重点、有组织地开展村组干部的教育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推动“三治”全面融合。建设“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使“管理民主”逐步变成“治理有效”。要全面推动平安乡村建设。夯实农村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把县区综治中心建成“区域性枢纽指挥平台”,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建成协作配合、精干高效、便民利民的“实战化工作管理平台”,村(社区)综治中心建成“基础性工作服务平台”。
产业特色化 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今年10月,由玉溪市政协副主席杨建敏带队,市政协经济委牵头组织政协委员,就玉溪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专题进行了调研。
针对目前存在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农村新动能激活不足、农业产业融合度低、农业基础保障能力不强”等问题,调研组建议,要拓宽渠道,搭建农村产业发展新主体新平台;要多措并举,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要补齐短板,强化农村产业发展保障。
“要发挥优势,打响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品牌。”调研组建议,做大优势产业。重点培育烤烟、蔬菜、水果、花卉、生物药、畜禽6大产业,将烟草、蔬菜产业打造成全省综合实力第一,全国竞争力一流的大产业;将水果、花卉打造成全省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的产业;以芦荟、重楼为重点将生物药业打造成助推玉溪农业发展的新兴产业;以生猪和家禽为重点将畜牧业打造成持续助农增收的重点产业。做强特色产业。打造全国一流“绿色食品牌”,加大“三品一标”以及全国、全省名牌农产品申报力度,培强“云菜”“褚橙”等老字号,打造好“玉花”“澄江蓝莓”“易门野生菌”等为代表的知名区域性品牌,打响具有玉溪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做精农产品加工产业。积极培育一批企业规模大、辐射带动广、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形成一批生产型、加工型、外销型农业“小巨人”,做到每个特色优势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支持银企对接,促成合作,助推企业发展壮大。培育新兴农业产业。支持易门县做强菌产业、新平县做大竹产业,鼓励各县区结合实际发展新兴农业产业,开展新品种试种、储备工作,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格局,走特色化、专业化、差别化产业发展路子。
补最大短板 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
今年9月,由玉溪市政协副主席杨丽萍带队,市政协民宗委牵头组织政协委员对玉溪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即全市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等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组指出,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美丽乡村、美丽家园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群众生活富裕、收入增长的基础上。解决好“入园难”“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享受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是“三农”工作中呼声最强烈、需求最迫切,人民群众关注度最高的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的直接体现,也是乡村振兴中的最大短板,在思想认识、投入保障、工作落实、强化服务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大的民生问题,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玉溪提出的‘六个走在全省’前列指示要求的关键所在,也是全市农村群众的迫求愿望和心声,也是玉溪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需要补齐的短板。”调研组建议,各级各部门应高度关注,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解决好事关老百姓教育、就医、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责任担当和责任落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深入分析研究,认真解决落实,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围绕“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等方面,调研组建议,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民生意识;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强化协调服务,促进就业创业;健全社保体系,提升幸福指数;补齐卫生短板、增进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