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中国文学,未来可期

发布时间: 2018-12-25 09:4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王慧峰 | 责任编辑: 耿鑫

原标题:第七、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

中国文学,未来可期

诗集《疼痛》法文版在国外出版后,翻译版本累计达到十几种;沉淀三年、突破自我的长篇儿童文学《黑木头》问世引发阅读热;“寻找害怕的男孩”故事绘本系列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并在第23届阿尔及利亚国际书展被推介;多年来入选语文课本的散文结集出版《赵丽宏的语文课》……

2018年,作家赵丽宏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多样性,为中国作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回首改革开放40年,赵丽宏感叹,这几十年中国的文学创作成果丰硕,花果满枝,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也在增大。

从16岁“插队落户”当知青拿起笔写自己的孤独和困苦开始,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颇有名气的学生诗人,再到上海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半个世纪以来,赵丽宏坚持与文学厮守,一生的经历都能用文字记录下来,他觉得人生没有虚度。

上世纪80年代初,赵丽宏受到巴金《随想录》启发,第一次给作家写信表达敬仰。没想到巴金很快回信寄赠他刚出版的《巴金序跋集》,并在扉页上题词:“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这两句话,成为赵丽宏日后写作的座右铭。其间,不管社会如何浮躁,人们怎么热衷赚钱,文学又是如何慢慢地被边缘化,他始终相信文学的力量,不曾悲观过。

写了40多年诗,赵丽宏发现自己始终没变:“对文学的一腔热忱和少年时代一样,没有功利之心,只想用文字表达生命中的悲欢离合。”

在赵丽宏保持“初心不变”的同时,中国的文学创作随社会变迁而经历了斑斓起伏的发展。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主义;从手抄本、铅印本到网络文学盛行……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学创作堪称波澜壮阔。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文学在当今世界的文学之林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花果满枝。”在赵丽宏看来,40年来,当代文学深度融入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力、对于参与世界文学建构的能力等方面不断增强,中国文学的分量与话语权都在增加。

上世纪80年代,赵丽宏第一次出国访问,在墨西哥最大的书店中想找被翻译成外文的中国作品,很可怜,只找到一本被翻译成西班牙文的《道德经》。赵丽宏说,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翻译外国的文学,每一部公认的外国文学经典都有汉语译本,而且还不止一个版本。在中国可以读到国外的各种经典,但是我们却没有能力把中国的作品推介出去,西方社会对中国古典文化很重视,但对现当代文学一直是漠视、忽视的态度,不会花力气翻译我们的作品。

“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今年赵丽宏分别出访古巴、法国、哥伦比亚、智利等国,和国外的文学家交流,当地出版社还为他举办了双语的诗歌朗诵会,“这对我们来说是很新鲜的事情,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他感叹。

“这很正常,改革开放40年来,因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使西方世界关注并重视中国发生的所有一切,当然也包括文学。”赵丽宏认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世界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刮目相看。他最近几次去欧洲访问,在荷兰、丹麦和法国的书店中看到不少被翻译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莫言的小说,以显赫的地位陈列在书店的最显眼处,“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面貌正在通过文学被世界了解”。

2018年4月,法国著名的阿玛通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赵丽宏诗集《疼痛》的法文版,并将其列入在欧洲和世界享有盛誉的“五洲诗人”丛书。该丛书自1995年问世以来,翻译出版了世界各地众多著名诗人的新作,而《疼痛》是此丛书中的第一本中国当代诗人的作品。

旅居法国的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不仅为法译《疼痛》作序,还主动提出为《疼痛》的阿拉伯文译本做校译。感动之余,赵丽宏认为,只要中国的文学家都能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大胆创造,用我们引以为骄傲的文字,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抒发真挚的感情,表达我们对于世界的思考和憧憬,中国文学这棵大树会越来越繁茂挺拔,越来越为世界熟悉和认可。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来源于时代,也记录着时代。最近,赵丽宏40年前刚入大学时写过一首诗,又被人们翻出来朗诵。为什么40年前的诗歌仍能打动人?“因为诗里流露的是对时代的真情实感。”他说。赵丽宏一直乐观并坚信,中国文学创作,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