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德:“走出去”更要“融进去”

发布时间: 2018-12-20 10:0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魏明德 | 责任编辑: 耿鑫

随着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的变迁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中国企业“抱团出海”的平台。目前中国已经在多个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投资建立经贸合作区。东盟有丰富的年轻劳动力、低廉的土地,宏观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消费市场广阔。在东盟投资建立经贸合作区,利于打造双方经贸合作新格局。

中国与东盟国家优势互补,互为需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其中解决欠发达地区的电力供应至关重要。中国电力设备行业在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运营、管理、质量、价格等方面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同时有走出国门打开国际市场的愿望与需求。与此同时,东盟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大大推动了用电需求,但发电能力的增长并未能满足这样与日俱增的需求,在一些地区电力仍然严重短缺。

钢铁行业情况亦然。中国的钢铁企业在成本、规模、技术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企业希望“走出去”扩大国际市场。而东盟是全球钢材主要进口市场。其中泰国、越南、印尼位列全球前五大钢材净进口国。新建楼宇、基建项目及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发展都将催生对钢铁的大量需求。

中国与东盟共建综合产业园,符合双方利益。应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带动其他行业的配套生产,建立全产业链的综合产业园。例如,可首先建立电厂、钢铁厂,提供产业园必要的能源与原材料。

在成功建设钢铁厂后,再进一步扩大产业园业务,引入钢铁相关的应用行业,如家电、汽车和造船等板块,打造上下游产业链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产业园。这些下游产业都因东盟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然而东盟国家汽车、家电等目前依然主要依赖进口,中国企业带去技术、工业的革新之余,亦可与当地共同打造联合品牌。东盟成员国之间免关税,还延伸出了更大的市场。

在东盟国家建设综合产业园,充分利用东盟与中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符合各方利益,不仅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浪潮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帮助经济发展,中国企业在分享优势富余产能的同时,也将积累国际经验,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及技术与知识水平,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中的地位。而全产业链布局的模式,可提升效率并减少运输等成本。同时,以产业园形式承接产业链转移,不仅可以满足当地不同的需求,亦同时避免同行扎堆布局恶性竞争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在综合产业园的投资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坚持以“走出去,融进去”为目标,注重互利共赢,促进当地发展。一定要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在带去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积极为当地创造就业、对当地员工提供适当培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并注重环境的保护,让走出去的企业真正融入当地,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将中国的产业园创造出品牌效应,并形成可复制模式,不仅将国内优势企业引到当地,也树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产业园区标准,打造国际产能合作的典范。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德瑞集团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