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深圳特区初创期,几十万人赴深圳创业,很多人面临“吃饭难”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么多人“没饭票”就吃不上饭的问题?有这样一群官员发挥敢闯敢试的精神,解决“吃饭难”,之后又解决“吃肉难”。本文由李定讲述如何解决那时的“吃饭难”、“吃肉难”的问题。李定,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早期曾担任财贸办主任,后曾担任深圳市政府秘书长、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李定(资料图)
1
上世纪80年代初,吃饭凭粮票,买肉凭肉票。1980年以前,深圳的物资供应是按原来宝安县的2万人的供应指标,但实行改革开放才两三年的时间,深圳的人口已经猛然膨胀到了30万人。为了解决粮、肉的供需严重失衡,我们发挥敢闯敢试的精神。经过两年多的试验,于1984年底全部敞开供应,放开价格,率先终结了在国内已经流行了30余年的粮票、肉票等各种票证,这是特区在早期探索经济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特区初创期,几十万人来深创业,很多人面临“吃饭难”的问题——第一个月带粮票,第二个月让亲戚从内地给寄粮票,第三个月粮票接不上就吃不上饭了。
1982年,泮溪酒家经理来找我,说内地很多来深圳办事的人没粮票,有钱吃不上饭,是带着抱怨声离开深圳的——“没粮票吃不上饭,叫什么特区啊?”因此,他跟我商量说:“可不可以高价买点议价粮,做饭供应给没有粮票的客人?”我当时答复说:“你可以少量地试一下。”例如一碗米饭,有粮票的5分钱,没有粮票的5毛钱。经试验,有很多人吃“高价饭”。不久后,深圳不少饭店开始供应高价饭,结果深圳的高价粮也卖光了。我向时任副市长周溪舞汇报此事,他很高兴地说:“可以继续扩大这种做法。要是没有高价粮,我们可以一起去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外贸驻深办,问能不能在当地买些粮食。”问了之后,各地驻深办的人为难地说:“粮食倒是有,但国家统购统销,管得严,运不出来。”
后来,有些人试着到农村高价收粮,运到深圳赚了钱,于是就有不少人悄悄做起了粮食生意。议价粮虽然价格高,但是质量好,吃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拿着粮票购粮的人越来越少,粮票开始逐步取消。
我记得从1982年起,省里为了解决深圳人“吃肉难”的问题,给深圳成倍增加了指标,但还是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深圳的肉食人均供应量只有“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当时市委市政府十分着急,我们只好派人去内地采购生猪,以弥补市场的供应不足。高价买来的肉按牌价卖出,差价由食品公司补贴。但时间一长,食品公司也无法承担巨额补贴,市财政也无力承受,只好决定试验议价肉、牌价肉并存销售。但又出现新问题:议价肉要贵两倍,但凭肉票买牌价肉要排长队,有工作有肉票的人没时间排队,于是有闲散人员收购肉票买了牌价肉再到市场上按议价销售,套取政府补贴。一时间,群众的意见很大。
为此,我召集财办开会研究,提出了肉价并轨的中价肉试验方案,即取消牌价肉供应,把牌价肉转为议价肉的利润补贴议价肉,适当降低议价肉价格,使两种价格并轨,市场只供应议价肉。一开始,我们只是在南塘市场试验,试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错,市民比较接受,于是全市开始逐渐推行中价肉方案。经过两年的实践,市政府总结此次成功的经验,1984年,全市正式宣布取消肉票。而在全国,直到1992年才正式发文全面取消粮票和肉票。
2
我认为深圳最成功的经验,就是率先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我们所做的每一项改革,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甚至有些改革还冒着“被撤职”的风险,但是特区的拓荒牛是实干派——坚持不懈地办好每一件事,无愧于时代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