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湖州织里小马如何拉大车

发布时间: 2018-12-06 09:35 |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 作者: 顾 春 | 责任编辑: 王静

“我们全家的户口都从沈阳迁到织里了!”东北商会秘书长赵明党的话让人惊讶,“这里生活跟大城市没啥区别,平时办事最多跑一次,教育质量排在前列,城市管理井井有条。”

织里现有45万常住人口,小轿车保有量已达15万辆。人多车多,经济发达,行政级别却仅是镇级。“小马”如何拉好“大车”?织里镇以改革创新为抓手,逐一破解社会治理难题。

干部下沉,编织精细管理网

在织里镇中心,商铺密集的珠江路干干净净。这里商业发达,招工等信息多,路口专门有辟出的文明信息栏,免得小广告到处乱贴;墙上有个“路长表”,各社区小路都有一名路长负责,电话也一起公布……

2014年,织里成立了4个二级街道、2个办事处,将镇机关人财物下沉,先后建立343个全科网格,将综治、司法、安监、消防等统一管理,整合成一张网。

专人专办,很多难题就有了解决的抓手。全镇2万多家童装类企业,被划成13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安监员,每个安监员7天轮流一次,走访所辖网格内的企业。俞雁斌是利济街道的消防监管员,每天要在73个童装企业生产车间穿梭,检查角角落落的安全隐患。今年以来,童装类企业发生火警火灾9起,同比下降40%。

从机动车道如何规划、路牌路标规范整治,到垃圾桶怎么摆放、三轮车如何停靠,都是织里精细化管理不放过的“关键小事”。织里车多,停车紧张。政府通过排摸,按使用率给车辆配发“红蓝车牌”,不经常使用的“红牌”车,划定专门停车场停放,这样一来,原本有限的车位周转率大大提高,违停也少了不少。

在织里镇行政服务中心出入境窗口,新居民刘玮达只用半个小时就办好了出国手续。中心负责人姚连华介绍:“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织里承接了331项下放的市区级权限,包括出入境证件办理。居民基本实现不出镇在家门口办事。”

调解有方,“娘家人”管“婆家事”

走进织南派出所,墙上的电视屏滚动播放所里的警官、律师、调解员头像和介绍。晟舍和利济街道的综合治理调解中心就设在这里,出现劳资、房屋租赁、意外伤害等矛盾时,群众都知道来这里找调解。

这里的调解员,被称为“4+N”组成的“劝客团”:“4”是联调律师、治安调解、劳动保障和综治信访4个部门;“N”就多了,商企卫队、平安公益联盟、商会组织、联建部门、平安大姐……多家公益组织一起参与。

“娘家人”管“婆家事”,往往效果佳。在织里,有15万外来人口来自安徽安庆市,安庆市望江县公安局派出程南海警官来到织里,已经3年。他感慨:“以前在望江,最忙时一天也就接警20多起。现在在织南,一天就接警五六十件。这么多案件要成功调解,不下功夫不行!”

织里外来人口多,13个异地商会,成为维护和谐的重要力量。

来自辽宁海城的徐维丽,是织里“平安大姐”联盟的中坚力量。这个公益团队由24位大姐组成,她们来自13个省份,都是女企业家。

去年底,来自东北的服装厂老板刘某跑路,31名员工讨薪无门。徐维丽和另外3位“平安大姐”一起,专程赶到东北,费尽周折联系上刘某的母亲,说服她拿出资金偿还欠薪。

2017年,织里镇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8.7%,多方参与“大调解”功不可没。

以文化人,潜移默化建“知礼”

7岁的王焙楠来到“公共安全防范基地”,很快在互动小游戏里,找出烟头、饮水机插座等4个火灾隐患点,非常开心。

周末和假期,织里孩子可以去的地方挺多:“童装博物馆”里,孩子们了解世界童装的进化史和织里历史;镇综合文化站,孩子们可以看图书、学书画……

在织里,大多数外来孩子的求学需求都能解决。“今年申请入学的外地孩子有1500名,最后我们招了1300名。”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校长周汉文介绍,学校招生规模大,教育质量也好。

“我们努力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公平的社会服务,让新老织里人有获得感、认同感、归属感。”织里镇党委书记宁云说,为更好解决外来孩子就学问题,织里每年投资建设新校区,招募优秀师资。

来自吉林长春的环卫工人王淑杰坐在“最美织里人”的颁奖台上,激动得说不出话。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织里人在这里安家,织里打造“织里·知礼”文化品牌。“最美知礼人”评选是这两年的重头戏,全镇各类人群的榜样,都是评选对象。

织里镇镇长陈勇杰介绍,织里每年文化活动投入经费300万元以上,农村文体场所设施和文体团队基本全覆盖;每年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文艺演出和比赛均在300场以上。去年,镇里排定27个公建配套项目,其中大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配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