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整体性深度贫困地区,边境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中之短、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如何坚持兴边惠民、促进稳边固边是重大时代课题。
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记者近日走进亚东县、吉隆县、噶尔县等西藏边境县,了解到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边贸火热带旺边境小城、小康村建设促民致富等生动实践,看到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受益于特色产业带动,过上幸福生活,成为盛开在边境一线的“格桑花”。
山上养牛水中养鱼
特色产业助力致富增收
珠峰脚下,雅江之源,雪山连绵遇天际。
日喀则市亚东县有“喜马拉雅小九寨”的美誉,是去年底西藏脱贫摘帽的5个县区之一,也是平均海拔达3300多米的边境县。海拔4360米的亚东县帕里草原是西藏最肥沃的草场之一,当地农牧民草上掘金,积极发展牦牛、藏鸡等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49岁的达瓦过去靠养牛和打零工为生,年入约万元。年初他用家里的6头牦牛作股本入股帕里牦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头牦牛不分大小作价5000元,每头每年可获分红650元,2019年之后每头牛每三年分红增加200元,直至20年合同期满,还能如数领回入股的牦牛。
“今年5月份我来到公司打工,负责给大约60头牦牛喂饲料。公司免费提供吃住,每月还可领3000元工资,预计年收入将超过4万元。”达瓦说,除牦牛外,公司还接受草场入股,用来放牛、种植饲草等。达瓦的草场入股后,在原来每亩1.5元政府补贴的基础上,还能获得每亩0.5元的公司补贴。
和达瓦一样,有150余名农牧民在帕里牦牛产业公司各个牧场打工增收。“我们是国有独资企业,公司通过农牧民的牲畜作价投资形式带动边境全县648户农牧民增收,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167人,年收益超过500万元。”公司副总经理巴桑旺堆说。
在亚东玛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白觉看来,冬季不减膘、规模化饲养、产业链延伸是帕里牦牛口碑过硬、走俏市场的关键。为此,“今年我们又增加投资1200万元,发展壮大本土特色牦牛产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帮助农牧民在家门口脱贫增收。”
在亚东县的山谷地带,环山苍翠,云雾缭绕,山泉水穿过鱼池又奔流而下。春丕亚东鲑鱼繁育基地内,不少村民正忙碌着。“一条小小的稚鱼市场价达20元,商品鱼每斤市场价更是达200元左右。在这里打工的村民月收入不少于3000元。”基地负责人拉巴罗布介绍,亚东鲑鱼长有花色斑点,当地人称作“花点鱼”,有“后藏江南的水中瑰宝”美誉。
拉巴罗布说,2015年,亚东县利用财政边境转移支付资金成立了春丕亚东鲑鱼繁育基地和3个养殖基地,以农业合作社形式运营,带动近500户村民参与。
1992年,亚东鲑鱼被列为西藏二级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人们食用的亚东鲑鱼则是人工繁育和养殖的。“农户入股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所需资金不多,有的只需500元。繁育基地会把进入稳定生长期的鱼苗分发给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由于鲑鱼生长期为两三年,在合作社成立的最初两年内,饲料等物资由当地政府免费提供。”拉巴罗布说。
“过去我和爱人一起以打零工为生,4个月前来到基地工作,现在每月收入达到4500元。”45岁的下亚东乡人普冲说第一批繁育的鲑鱼即将上市,最近他们十分忙碌。
数据显示,亚东鲑鱼产业带动当地近2500人增收。预计2019年前,鲑鱼产量将达到168吨,产值约5000万元。
中尼经贸热
边境小城兴
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吉隆口岸,数十辆悬挂着尼泊尔车牌的大货车在排队通关。这个曾经在2015年“4·25”地震后关闭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从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到吉隆口岸的热索桥,24公里的山路盘旋在深山峡谷之中,落差近千米。每天有超过100辆货车满载着我国出口的服装、日用品、水果、家电等商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发往尼泊尔。尼泊尔出口的香料、药材、首饰、手工艺品等也通过这里入境,运往我国各地。
吉隆口岸管委会副主任刘健表示,2017年8月30日,吉隆口岸正式扩大对第三国人员开放,当地的边贸物流实现迅速发展。2018年上半年,吉隆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75332吨,同比增长32.8%;进出口货物总值13.87亿元,同比增长11.83%;边民互市贸易总量906.17吨,同比增长2.41倍。
吉隆的日趋繁荣也吸引了尼泊尔人来此务工、经商。尼泊尔人曼朱一年前在吉隆镇开了一家尼泊尔餐馆,聘请的厨师和服务员都来自尼泊尔。每到就餐时间,餐馆里10多张桌子经常爆满。会说尼泊尔语、藏语、普通话、英语的曼朱能够接待多国游客,收入比在尼泊尔打工时多出不少。
已经在吉隆镇生活了15年的尼泊尔商人泽登说,以前从尼泊尔运商品到中国,肩挑背扛要走两天,现在吉隆镇通往吉隆口岸有了柏油路,从尼泊尔运送商品到吉隆镇加上通关只需要几个小时。他的尼泊尔特产店,一个月的销售额能达到20万元左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像我一样在这里开店的尼泊尔人还有50多个,大家都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泽登说。
目前,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吉隆镇国际边贸市场主体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后将为各地商户和边民提供100个左右的摊位,实现小商品集中展示和交易。截至2017年底,已有26家商贸公司和7家报关公司进驻吉隆口岸。城区内随处可见的建筑工地和街头上行驶的各地牌照车辆彰显着吉隆的生机与活力。
中尼边境贸易的不断深化给当地边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吉隆县吉隆镇的拉巴一家就尝到了甜头。以前当地交通不便,与外界沟通较少,拉巴一家靠采山货及种植青稞和土豆维持生活,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拉巴的儿子学会了驾驶汽车和开钩机,现在跑运输和在工地打工,一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
像拉巴这样通过边贸发展而获益的边民不在少数,吉隆县具备边贸资格证的边民就达到1000多人,还有大量边民从事与边贸相关的工作。在此带动下,吉隆这个边境小城逐渐从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向商贸服务业经济转变。
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小康村扎根雪域边陲
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到冈底斯山脉脚下,在边境地区自身发展动能不断提升的同时,西藏自治区把边境小康村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海拔搬迁、小城镇建设等结合起来,制定了边境小康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整合资金301亿元,规划修建628个宜居宜业宜游边境小康村。
麻麻新村地处西藏山南市错那县境内,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原始森林面积达36万亩,景色宜人。在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的推动下,门巴族群众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旅游,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2014年起,山南市为这里的60多户村民建设了具有门巴特色的二层或三层房子,每户村民只需自筹8万元或12万元,其余由政府补贴。房子建成后,又先后配套建设村活动中心、广场、水泥路、路灯等设施,一座充满民族和时代气息的乡村初具规模。
在门口搞经营,把青山变“金山”。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摒弃“卖资源”的旧观念,着手发展茶叶、天麻、荞麦、藏猪、木碗、编织为主的门巴民族特色产业。
去年,麻麻新村吸引近5万人次前来观光,村里几乎每家都开了餐馆,搞起了农家乐。旅游业的兴起让这个古老的门巴族乡村焕发了新的生机。
与麻麻新村类似,吉隆县吉隆镇玛嘎村村民原来居住在低矮潮湿的房子里,村路坎坷泥泞,生活条件差。2015年11月,国家投入资金建设新村,现在村里78户人家全部住上了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新居。
玛嘎村党支部书记多吉索加表示,村集体有一家藏白酒加工厂,出产用当地荞麦酿制的藏白酒。村民除了种植青稞、经营虫草药材等,还发展了客货运输和劳务输出等产业,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5万元。
“小康村建设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条件,也为我们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2017年,村里最后一批9户27名贫困户实现脱贫后,玛嘎村也实现了整村脱贫。”多吉索加说。
地球之巅珠峰巍然耸立,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
珠峰脚下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巴松村的一家家庭旅馆内,店主索朗正在为各地的游客倒上一杯杯香浓的甜茶。每年4至10月,索朗的家庭旅馆22间客房住满了前来珠峰游玩的游客,仅去年索朗的家庭旅馆就有20多万元的收入。
2002年,索朗开设了村里第一家家庭旅馆,当时是一栋泥土房里设三间客房,仅能满足游客歇脚、遮风挡雨的需求。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多,索朗2007年新建了如今这栋砖瓦房,除了住宿之外,还提供餐饮服务。
“以前我只会说藏语,现在我不仅会说普通话,接待外国人多了之后,英语也能听懂一些。”索朗告诉记者,他的大儿子大学毕业以后回家帮忙,在珠峰大本营承包了一家帐篷旅馆,通过网络预订床位和销售自己设计的珠峰文创产品,现在的年收入比索朗还高。
巴松村党支部书记多吉介绍,巴松村有53户村民,不少村民在珠峰大本营承包帐篷旅馆,或者在村里经营家庭旅馆。一些年轻劳动力还加入了登山牦牛运输队。每年光牦牛运输队和帐篷旅馆的分红每户就能拿到4000至8000元不等,收入高的几户村民一年能赚到30万元以上。巴松村从以前的边境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