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教的时代典范——纪念马坚先生归真40周年

发布时间: 2018-11-15 10:07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杨发明 | 责任编辑: 胡俊

今年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创始人之一、中国穆斯林杰出的爱国人士、我国阿拉伯语与伊斯兰研究著名学者马坚先生归真40周年。我们纪念马坚先生的时候,很自然地怀念起庞士谦、纳忠、纳训、马金鹏、张秉铎、林仲明、刘麟瑞、张世清、杨有漪等留埃学生团成员。他们忠诚报效祖国、潜心研究学术、开拓文化交流、培育社会英才,体现了我国穆斯林知识分子共有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其精神不朽,其功绩垂世。马坚先生是这批穆斯林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显示了一代学人的崇高境界和高尚品格,让我们无比崇敬,无限感念!

爱国爱教的时代典范

爱国爱教是我国各族穆斯林始终高举的光辉旗帜和世代坚守的优秀传统。马坚先生的精神世界里就深切地蕴涵着爱国爱教的精神传统,事实上,这是所有中国穆斯林知识分子共同的文化自觉和真诚实践。马坚先生的求学之路就是在爱国爱教的精神指导下开始的。特别是当他留学埃及后,祖国概念更加明晰,国家认同更加强烈,爱国实践更加坚决。1937年,国内发生卢沟桥事变。这深深地刺痛了留学海外学子的心,马坚先生担任秘书的“中国战区灾民救济会”在开罗成立,该组织向阿拉伯朋友介绍日本侵华真相,表达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募捐善款寄回国内,以微薄却又无限真诚的力量表达他们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同胞的一片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1939年,以庞士谦为团长、马坚为副团长的留埃中国学生朝觐团接受重要历史使命赴麦加朝觐,痛斥日寇罪行,揭穿日伪朝觐团的欺骗宣传,再次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国之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坚诚恳地表示了作为新社会主人的自豪和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立场。他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尊重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增加彼此间的团结。”他作为中国伊协的发起人之一参与筹备了全国穆斯林高度统一的爱国宗教团体,以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不遗余力地奔波在开拓国家外交、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等各项事业中,直到复命归真。尤为可贵的是,他常常以社会重大问题为导向或在全国两会上中肯建言,或在主流媒体上撰写文章,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的正直和担当。同时,他多次担任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为中阿人民的友好交往架桥铺路。关于国家与宗教的关系,他的认识是:“宗教乃赖国家以保护,赖国家以生存”,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提出,“我们既是回教的信徒,又是中国的国民,我们应该认清回教信徒所应尽的义务,也应该认清中国国民所应尽的义务。”爱国爱教是马坚先生一生的追求,他以一生勤恳的实践和卓越的贡献丰富了我们中国穆斯林这一传统精神,为之提供了坚不可摧的明证,指引着我们后人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坚定前行。

经学建设的杰出代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构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体系,是新时代我国伊斯兰教界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任务。马坚先生终其一生为我们翻译了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古兰经》汉译本,可谓是焚膏继晷、皓首穷经。他的《古兰经》汉译本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受到教界、学界和普通穆斯林的共同认可和高度推崇。这为我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典基础。今天,经学思想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宗教工作,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回观马坚先生的学术道路,他自始至终就是这样做的。他认为,伊斯兰教是入世的宗教,穆斯林仅遵五功只是尽了个人的义务,还需要尽各种社会义务。1937年,他在《回教真相》的译者序中,对经训合乎时代特色、社会特色的阐释可谓是解经的典范。他说:“我们应当研究自然科学,开发我国的富源,以谋工业的进步;开垦我国的土地,以谋农业的发达;输出我国的产物,以谋商业的兴旺:这就是穆圣教我们的‘你当耕耘现世,如你永久生活一般’。到国富民强的时候,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舒服了,我们才算达到‘且莫忘却了你现世应得的股份’的话,我们不但能专心的礼拜、斋戒、纳课、朝觐,以尽我们个人的义务,并且能遵《古兰经》‘你当对人行善,即如真主对你们行善一般’的教训,而慷慨地捐款给慈善团体,办理平民学校、宗教学校、孤儿院、养济院、贫民医院……以尽我们社会的义务……”引述完马坚先生的这段话语,让我们不禁感慨万千、感动不已,既是对他高深经学造诣和缜密逻辑思维的折服,又是对他宽广胸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的感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解疑释惑,呼吁人们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号召各族穆斯林适应和投入社会主义社会各种改革和进步运动。这些文章充分彰显着时代的光华,其中《穆罕默德的宝剑》和《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两篇文章引起的社会关注度最高,产生的社会影响面最大。重温马坚先生的经学道路,对我们今天深入开展经学思想建设在视野、思路、方法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文化交流的先驱人物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马坚先生是现当代推动中阿文化交流的先驱人物。白寿彝先生从三个方面总结了马坚先生的学术成就:一是伊斯兰经典的翻译;二是近代外国论著的翻译;三是历史文献的考订。这三方面的成就都与中阿文化的深度交流息息相关。马坚先生不仅用汉文翻译了最具影响力的《古兰经》,而且完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汉文译著,如《回教哲学》《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回教真相》《回教哲学史》《教义学大纲》《回历纲要》《阿拉伯简史》《阿拉伯通史》等均是相关领域的经典作品,内容涉及伊斯兰教义学、哲学、教育学、天文历法、宗教比较学、宗教与科学、历史学等,这是对我国明清以来回儒进行伊斯兰汉文译著这一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我国儒家经典作品《论语》等翻译成阿拉伯文,在埃及出版发行,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之作。可以说,马坚先生在中阿文化经典互译方面取得的成就至今让我们高山仰止。其贡献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而且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培育英才的著名导师

古往今来,人才培养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马坚先生留埃回国后在家乡就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特别是被聘为北京大学的教授后,为国家培养阿拉伯语人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马坚先生桃李芬芳,弟子和再传弟子分布于不同民族、遍及诸多领域。其中有许多成为国家阿拉伯语学科建设和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与骨干力量。我们总结马坚先生的教育成就,不仅在于他开创和奠基了我国高校的阿拉伯语教学和学科建设,而且在于他育才的博大胸怀和无私精神。“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马坚先生给弟子传授知识的时候,永远教导他们拥有高尚的道德和理想,不仅要有刚正不阿的人格,而且要心怀祖国,将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他对学问的追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一个词的准确翻译不厌其烦地查阅字典和反复推敲;他归真前夕,还在修订《古兰经》译稿。这是育才和育人完美结合的教育哲学,他的育才理念和治学精神是一股绵延不绝的清流,滋养着一代代的后学。如今,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关键任务依然是培养爱国爱教的高层次人才,那么,马坚先生的教育实践和育才思想需要我们伊斯兰教界人士百般珍惜和大力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马坚先生已经离开我们40年,在这40年里,他热爱的祖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沐浴和实践中,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中华民族豪迈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继承先辈遗志,不忘初心,坚持我国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方向,做出无愧于时代和先辈的新业绩。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本文为在纪念马坚先生归真四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