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协就“落实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措施,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建设”举行协商恳谈

发布时间: 2018-11-12 08:49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包松娅 | 责任编辑: 王静

10月15日,北京入秋后首个持续时间长的重污染天气,进入第三天。

这天上午,北京市政协落实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措施,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建设协商恳谈会,正按年度协商计划如期进行。只是没想到,窗外灰沉沉的雾霾,倒为会议主题增添了“鲜明”注脚。

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之一,蓝天保卫战又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空气污染防治是多年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的一项工作,在各方努力下不断取得成效,老百姓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感受。作为协商恳谈会的主持人,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认为,大气污染防治问题需要长期努力,不会一蹴而就,当前取得成就和好转的同时还要看到仍然有需要继续深入解决的问题。北京地区的空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性问题,京津冀三地之间相互影响,需要整个区域之间的联防联控联治,大气污染防治浅层次的问题解决之后,将会进入一个新的更加艰巨的阶段,即要把生态环保理念进一步“前置”,并体现在三地产业规划、科技创新等方面。

环境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不断把环境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北京市政协也把空气治理作为一个重要履职领域,进行了“连续剧”式地持续跟踪性建言。根据今年年初北京市委下达的《北京市政协2018年协商计划》和北京市政协2018年工作要点,北京市政协继续落题“落实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措施,加强重污染应对机制建设”开展专题协商。建言视角从最初的北京本地如何做,到京津冀三地相互之间联防联控联治,再到此次如何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北京市政协及政协委员们在坦诚的协商建言中,保持着对“蓝天保卫战”良策持续而深入地探寻。

协商背景

全面“走出去”真正“沉下来”

根据年初北京市委下达的《北京市政协2018年协商计划》和北京市政协2018年工作要点,北京市政协今年围绕“落实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措施,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建设”开展专题协商,在开展协商前,城建环保委组织委员就此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协商调研活动。

为了给协商恳谈打下扎实的基础,城建环保委组建了由部分环保、气象等相关专业委员组成的调研组,制定调研工作方案,收集国家和北京市层面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文件,以及城建环保委历年来开展的相关调研和民主监督的成果,作为调研的基础性资料。

6月份以来,调研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协商活动:

与北京市环保局就当前本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情况进行了交流;

走访了北京市气象局,就气象预报、重污染天气会商预警等工作进行了座谈;

召开情况通报会,听取市环保局和气象局关于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重污染应对工作情况的介绍;

组织委员到中国环境监测中心参观了国家大气监测网颗粒物称重中心、二噁英监测实验室、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和环境质量会商演示厅,了解了大气污染监测的最新技术和科研成果;

就当前突出的过境货车尾气排放问题,视察了延庆区张山营进京综合检查站尾气排放检测工作;

就煤改气、煤改电问题视察了延庆区两个村的煤改清洁能源工程实施情况;

赴津冀两地调研,与河北省发改委、环保厅、气象局等部门进行了座谈,视察了华电石家庄裕华热电有限公司燃煤锅炉机组脱硝工程和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监测技术及设备开发等情况;

与天津市发改委、气象局、环境应急与重污染天气预警中心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工作交流,深入了解两地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方面所做的工作情况,就三地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参加全国政协人资环委于7月16日召开的大气污染问题座谈会。会上,李伟副主席介绍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并围绕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工作与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等国家部委和津冀两地政协和环保部门进行了交流;

吉林主席在8月21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三次常委会议上,代表京津冀三地政协就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作专题发言。

协商特点

既有“全面”,又有“聚焦”

一是全面了解情况。既注意了解北京市的自身工作情况,又较为全面地了解国家层面和津冀两地的情况;既针对某一项重点工作开展调研,又注意了解全局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

二是调研工作节奏快,时间安排紧凑。调研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组织各种活动9次,参加人数为165人次。每次调研针对性都比较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一线,沉下身子,了解实际情况。

三是既注重委员参与的广泛性,又注重发挥专业委员的优势和作用。由于课题专业性比较强,调研组中的骨干核心委员,兼顾单位工作和委员履职,全程参加活动,发挥专业优势,带头发表意见,促进了调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核心观点

“三人四足”,仍需在“联”字上下大功夫

通过前期调研,委员们认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主战场。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协同作战、持续发力、攻坚克难,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17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为64微克/立方米,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今年1-9月,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5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其中,北京市50微克/立方米,天津市46微克/立方米,河北省51微克/立方米。三地人民群众越来越深切感受到,蓝天白云增多了,空气更加清新了,获得感、幸福感逐步增强。

同时也要看到,打赢蓝天保卫战是一场硬仗、苦仗,而且随着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治污减排边际效益递减、末端治理减排空间越来越窄,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委员们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到当前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防治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还不健全,跨区域污染管控缺少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三地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还不统一。二是区域产业、能源、运输结构亟待优化,历史形成的偏重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交通结构尚未根本改变。三是机动车污染防治、重点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和散烧煤治理成为区域联防联控联治的难点。四是环境监管力量不足,部分基层环保执法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不够。因此,仍需要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法律保障、技术支撑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久久为功。

通过对前期调研形成的意见进行汇总,委员们提出: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制定区域大气环境的重大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大气污染系统治理理念,重视大气污染与水污染、土壤污染的协同治理。二是进一步推动区域治理。一方面要结合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综合平衡,尽快研究确定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划定区域未来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边界;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全力削减区域煤炭消费,优化调整京津冀区域货物运输结构,加快推进公路柴油运输向铁路轨道运输转变。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推进数据信息的共享应用,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四是加强制度机制保障,加快推动区域立法,加强区域联合执法。

协商一

持续优化产业布局,见效慢但管长远

协商要言之有物,需要扎实的调研支撑。

事物的发展总是动态的,问题的演化也不例外。尽管关注是持续的,但协商恳谈会前,北京市政协城建环保委还是利用半年时间,组织委员开展了一系列协商调研活动,看看经过这几年各方的努力,蓝天保卫战进入新的阶段,问题在哪里,掣肘在何处。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崔铁宁委员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协商建言,“北京市政协每年都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城建环保委更是组织委员做了大量调研。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不仅是本地区的问题,对全国来说也是意义重大。数据显示,空气污染中工业源排放占67%,因此治理重点还是要放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优化上。”

崔铁宁特别提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问题,重点在河北。要在人才和科技领域,通过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对三地进行产业结构布局的持续优化。“产业调整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影响见效相对较慢,但是治本。需要京津冀三地统一思想,坚持不懈地统筹推进。”

在近年来的“蓝天保卫战”中,为了蓝天白云,我们时常能看到“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字眼。如今北京全年雾霾天数与最严重的2013年相比,已经有了大幅下降。在感谢有关部门的魄力和勇气的同时,也有与会者提出在环保政策上确保严格执法的同时避免“一刀切”。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晓霞就是其中之一,她说,产业的调整和优化,势必涉及具体企业,调整需要产业负面清单更加细化,尽量避免“一刀切”。

因为本职工作的原因,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污染防治研究所副研究员邵霞也没少在京津冀三地跑调研,针对产业和企业的问题她解释得更加清楚:“一些被淘汰的落后产业和工艺在北京已经没有了,但在河北和天津还存在和大量使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自主的环保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对废弃物的排放都没有收集过滤的环节,需要对排放进行统一管控,提出统一要求。”与此同时,邵霞也认同,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我国的工业污染治理还有一些技术上的不成熟,有些行业当前根本没有有效的治理技术,在技术路线的研究上需要进一步加大力量。因此对企业来说,因为技术不成熟原因形成的环保问题,不要关停了之“一刀切”,要有针对性地指导企业开展污染治理。

协商二

推动大货车“公路转铁路”

在对大气污染的“贡献”表中,汽车尾气排放不容小觑。

“近年来我们着力在做的一件事是,推进公路运输转铁路运输(简称“公转铁”)。2017年北京过境大货车仅运煤车辆就由每天6000到7000辆下降到了3000多辆,对空气污染和交通压力都有一定缓解。”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周扬胜表示,当前运输结构调整优化被作为一种新的大气污染防治的方向进行研究,主要是减少公路运输,提高铁路和水路的运输比率。

“公转铁”启动后效果明显,但京津冀区域内,唐山的煤炭消费是重头,这部分运力由鄂尔多斯过北京延庆到唐山,还是以公路为主。委员们认为现在管控的难点是不精准,应该加大调研力度,看看如果公路转铁路是不是能承受。

同样还有委员身份的周扬胜从政协委员建言角度建议,发展绿色运输体系,源头是关键,大货车排放要合格,国家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新车出厂的抽查。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上,要规划先行,将重化工行业临近港口,尽量减少公路运输距离。

在北京市美臣保理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黄轶委员看来,公路转铁路确实解决了一部分大货车的尾气排放问题,但总体上京津冀协同治理机动车尾气的问题,还存在管理标准办法有差异、统一管理难以实现的问题。他建议,针对该问题统一立法,制定专门的规范性文件,引领规则标准的统一制定,最后要实现京津冀三地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

协商三

蓝天保卫战,没有谁是局外人

人民群众对蓝天保卫战的关注,来自于对空气这一宝贵公共资源的珍惜。因为空气是每一个人的必需品,从某种意义上,蓝天保卫战中没有局外人。这也是协商现场的声音之一。

在宝贵的协商时间中,崔铁宁用了大半“篇幅”在谈“全民共治”局面的打造。她认为,现在是政府管控为主,企业及公民责任和担当则有缺位。要强化奖惩手段,层层传导压力,强化企业责任和公众责任,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民间环保组织和专业协会的积极参与,赋予他们一定监督职责,加强宣传举报奖励的行为,真正营造起全民共治的积极氛围。

“北京的空气污染大多是侵入性,重点要帮助河北解决问题。”环保达人廖理纯委员因为常年坚持义务绿化,被评为“北京榜样”。从绿化的角度,廖理纯认为,有排放只要能吸收也可以起到一定缓解作用。根据测算,种植一亩树林一年能吸附50公斤二氧化硫,建议继续加强京津冀地区绿化程度,种植能吸收空气中危害健康物质的植物品种,同时可以考虑要求排放企业对自身行为进行绿化的补偿。

北京市丰台区工商联副主席王双林提出,环保部门要继续严格执法,但更要注重强调通过市场、法律等手段倒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建议三地环保部门要联动执法,对城乡接合部加大执法力度,形成高压态势,同时对空气重污染预警的防治力度要统一,减缓区域性重污染的扩散速度。”

回应一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周扬胜:

在京津冀地区的蓝天保卫战中,河北的确淘汰和减少了一些产能。现在北京已经没有煤炭相关行业,河北的唐钢邯钢搬迁也在计划之中,但仍在河北省内,因此产业的布局和调整才是更深层次的矛盾。如果深层次问题不解决,只是一味地继续减少产能,协调起来就有难度,毕竟各个地方都有发展生产生活的需要。近几年来,北京全年雾霾天数平均55天,再减下去难度很大,到底继续在哪些方面发力,需要深入研究。我们现在是瞄准大货车排气排放,未来要瞄准机动车。大货车方面公路转铁路有成本问题,私家车方面力推电动车但存在续航里程的问题,所以深入研究这个课题非常有意义。

回应二

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董事长黄桂章:

铁路总公司在落实“公转铁”上,尤其是煤炭调配中做了很多工作,事实证明也能够适应这样的变化。最近国家发改委让我们牵头建立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对京津冀区域内的煤炭供需关系摸清楚,实现精准调配。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现在政府主导的“公转铁”指令性行为,要逐步转变为市场行为,很多大企业本身没有铁路专线,如果强行转为铁路会增加运输成本;另一个是产业布局的改变,铁路线路的优化布局如何与之相适应,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回应三

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姚学祥:

大气污染防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在精细化管理上还非常欠缺。大气污染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战略和战术都要有一定改变,不能是不惜一切代价的阶段了,既要重视重污染天气又要重视常态化,需要全民行动。关于协同问题,各地思想有待进一步统一,长远角度不只是执法问题,而要有更高的视角去统筹。同时大气污染还面临一些新问题,比如北京新机场正好在污染带里,未来的机场运营情况要提前介入研究;比如臭氧问题,其他污染物在下降,可臭氧污染开始严重起来。臭氧的形成和消减非常难,但臭氧的健康预防非常简单,公民意识提高一下就非常有效,不一定非要消减不可。在新的阶段,要加强第三方评估,加强治理可信度的同时,加大力度实现京津冀三地有关数据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