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协建言补齐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短板

发布时间: 2018-11-11 09:35:5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林仪揭春雁 | 责任编辑: 刘昌

“科学院院士北京有406人、上海101人、江苏45人,而广东仅21人。全国254个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北京79个,上海32个,江苏20个,而广东仅11个。”这两组令广东有点尴尬的数据,来自近日刚刚出炉的广东省政协《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层次投入体系提高广东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专题调研报告。

如何补上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短板,是经济大省亟须破解的一道大题。

今年6月至9月,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刘日知、张嘉极率领专题调研组,赴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实地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充分听取各地市相关部门、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委员的意见建议,最后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调研组指出,由于历史原因,广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布局不足,高水平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等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对照“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和科技创新强省战略要求,对标发达国家、先进省市,广东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还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调研组分析认为,投入不足是制约广东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升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广东重技术开发、轻基础研究。2016年,广东基础研究经费投入86亿元,仅相当于北京的40%。而且省基金的资助工具数量和投入力度也不足,投入渠道单一,经费投入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联动性不强。此外,投入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广东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

调研组建议: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基层和应用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统筹规划;多措并举持续稳定加大基层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力度;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基层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资助体系;加强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投入;加大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高水平研究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的投入;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合作及粤港澳联合投入;建立符合基层和应用基础研究规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10月17日,广东省政协召开对口协商会,组织省政协委员与省直有关部门继续就“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层次投入体系提高广东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开展协商。参会的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调研报告给予了高度肯定。

“从教育厅的角度看,我们深受鼓舞。如果这些建议能转化为行政决策,对人才培养是十分有利的。”广东省教育厅巡视员赵康认为要长远地培养年轻人,并给予宽松的条件。

广东省财政厅副巡视员崔亚宗也表示,“如果按调研报告去实施的话,我省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将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他建议对科研机构试行差别化经费保障机制,对基础前沿研究类机构,加大稳定性经费支持力度,保障合理的薪酬待遇,使科研人员潜心长期从事基础研究。

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秦汉军认为,基础研究重在“养人”。广东省政协委员董美玲则提到一个高校普遍遇到的问题:重复检查多,老师们疲于应付。“现在都说要‘放管服’,希望省政府各部门之间统一协调,每年只联合检查一次。”

“这个建议在报告中也提出了,我们也很支持。”省科技厅基础研究与科研条件处处长黄江康表示,“我们尽量减少检查。对于重大项目,5年内不检查。5年后要评估,如果评估优秀,我们就连续支持。如果10年都做不好,那就应该停止该项目了。”

张嘉极参加了此次调研的主要过程,对于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今天,我们的发展已经进入到跟跑、并跑、领跑同时存在的阶段,有些核心技术是被人家‘卡脖子’的,买也买不回来。这时,我们重视和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张嘉极指出,虽然广东省在深潜、量子通信等领域有所突破,但接下来要从局部的引领向更大范围的引领推进,“我们的领跑要越来越多。”(记者林仪揭春雁通讯员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