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张謇办实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值得借鉴

发布时间: 2018-11-10 09:09:02 |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张謇(资料片)

3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透过历史维度我们能看到,强国须振兴实业,也是100多年前张謇等一大批民族实业先驱者的不懈追求。

在家乡南通,张謇开创了“父教育母实业”智民强国的宏大事业,共创办了20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家民营纱厂(大生纱厂)、第一所民营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等,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民族工业的先驱者,张謇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张謇强烈的爱国热忱、“敢为天下先”的实干精神、开放的视野和系统的实践,随着时代演进,也在不断焕发出新的价值。在3月17日江苏南通举行的“张謇大生论坛”上,与会者从各个侧面深入揭示“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共商在新时代如何推动实业兴国,远离泡沫经济,塑造中国特色商业文明。以下发言根据录音整理。

张謇办实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值得借鉴

温铁军

整个20世纪,中国人都在追求产业资本和工业化。这是一个把自己的资源如何自我资本化的过程,其中就有张謇先生的“在地化”发展模式。与西方伸手掠夺别人完成工业化不同,我们只能依靠自我完成原始积累,利用本地资源完成资本化,形成收益。形成收益后怎么办?张謇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在本地资源的资本化过程中形成产业资本,又把资本收益用于本地社会建设。

不过,这些资本收益能否足够支付在地化的社会建设,是有疑问的。像西方实行高福利制度,走到今天出现了高负债。从当年张謇的实践看,他后来也捉襟见肘。用在地化所产生的资本效益是否可以支付在地化社会发展,乃至文化教育全方位发展的开支,这大概是张謇当年面临的难题。

随着时代变化,当西方频繁地遭遇经济、社会危机时,西方人开始往回找,开始说企业不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变成什么?叫作Social Enterprise,社会企业。企业家们开始强调成为Social Entrepreneurs,社会企业家。社会责任的一个体现,就是公司如何对当地需求有贡献。而从强调追求利润最大化到强调社会性,追求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恰恰早在1895年张謇创办大生系时,他就树立了这个目标。

张謇提倡村落主义,激活地方自我治理和发展的活力。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实业家、教育家,他其实是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治理专家。

当时抱定发展乡村、推行地方治理,来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综合试验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是本土化综合发展的一批先行者。其中和张謇几乎齐名的,也被毛泽东高度肯定的,还有卢作孚。但早期乡村建设的大家,无论是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黄炎培、陶行知,还是张謇,第一个真正把乡村发展实践和地方发展结合在一起的,是张謇。

张謇的村落主义是他发展南通实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为什么?是因为一个地方的综合发展不可能离开对本地资源的开发。怎么使当地的原材料生产能够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张謇的思路是构建产业链,从原材料的生产到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到农村综合发展。如果只想占有,就像今天的一些“土豪”企业家,只把农民赶走,谈何社会责任?而张謇是要发展农村,让农民得利,实现地方综合开发,让大家共享收益。在这种村落主义的指导下,张謇的事业发展起来,也没有产生面广量大的社会冲突。

张謇提倡的村落主义,是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而提出的一种综合性的、在地化的一种发展模式——社会企业家加村落主义,实现在地化。村落主义在地化是张謇的毕生目标。现在,与全球化并行的还有一个理论叫Glocalization,全球在地化。可见张謇思想是具有超前意识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入不敷出的情况还是出现了。张謇曾说:“二十六年来,謇之得于实业而用于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者,凡二百五十七八万,仍负债六十万有奇,叔兄所出亦八九十万不与焉。”也就是说,在地化的产出资本收益不足以支付在地化的社会文化教育管理开支。他的理念和经验,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现代化仍然有借鉴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才能够形成适度的收益,用于适度的社会建设。(作者系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