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调研督办重点提案

发布时间: 2018-11-02 09:17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谢靓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为了一个城乡融合的新梦想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妥善解决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提案督办调研

“政府部门同意在郊区给我批100亩地,建新校区,但是我到那一看,周围不是卖西瓜的就是卖南瓜的,没什么人气,我有点惶恐。”

10月18日,安徽省芜湖县六郎镇殷港艺创特色小镇,面对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带领的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运营负责人夏云兴讲述了他的“惶恐”。

十多年前,大学毕业的夏云兴回到家乡六郎镇,搞起了美术培训,逐渐发展成当地艺术教育一块招牌。但当他面对100亩地的“诱惑”,却退缩了。“因为我想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汇集的特色小镇,就算拿下那块地,招不来人才也做不下去。”夏云兴告诉调研组。

夏云兴所说的“特色小镇”,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承接农民就地城镇化的行政建制镇,它是指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都聚集在小镇上,比如美国硅谷和瑞士达沃斯。

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既能拥有现代化生活、又留住美丽乡愁的特色小镇肯定会不断涌现,它与大中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关系,蕴含着巨大投资机会。

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一些特色小镇建设已踏入“起跑”阶段,许多像夏云兴这样创业者怀揣着火热的小镇梦,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

不过,这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要探索的路还很长,怎样才能成功?这是夏云兴正在寻找的答案。也是此次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妥善解决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寻找的答案。

小镇非“镇”,需要“散养”

目前,全国建制镇有两万多个,各类的产业园区、创新创业综合体更是不计其数,为什么要建特色小镇?

因为特色小镇跟以上空间平台都不一样,它是有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载体,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都有密切关系,意义重大。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和多位委员围绕“妥善解决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交多份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提案,此次调研是为督办这一提案,也是为即将就此议题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做准备。

10月15日至20日,调研组先后赴江苏、安徽两省,实地考察了多个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一路行一路想,委员们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散落在各处的彩绘雕塑,绿树掩映下的创业咖啡厅,墙体上巨大的现代画,还有格子间里埋头设计的年轻人。18日下午,当调研组来到殷港艺创小镇,前卫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现在,作为运营主体负责人,夏云兴正一心一意在这里打造他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殷港小镇地处芜湖市郊长江古圩区,濒临徽商古道青弋江,文化积淀丰厚。过去,这里曾是有名的殷港工业集中区,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小镇的传统工业企业逐渐被淘汰,留下了大片的空置厂房,小镇就诞生于老厂房上。

“这里是我们的培训学校,这里准备做成动漫街……”夏云兴陪着调研组边走边介绍。他说,依托自己的教育艺术集团,将逐步把旧厂房变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将空心村改造为艺术家村,将教育综合体发展成产学研基地和乡村创业孵化平台,汇聚更多文化创意人才,复兴这里的乡土文化。

在很多人看来,文化创意是城市的产物,但夏云兴认为乡村也同样需要,“乡村要美化,农产品要发展,文创产业可以为它们服务。”夏云兴这样解释。在小镇的商品展厅内,调研组看到了经过创意包装的当地农产品,据说,这些产品在当地颇受欢迎。

特色小镇兴起于浙江,当地社会资本雄厚,市场经济发达,小镇小产业做成大市场的不少,诸多先进生产要素在一个小空间堆积转化为新兴生产力,催生了特色小镇。从殷港的例子可见,它“非镇非区”,内涵丰富,进入的产业门槛比较高。

然而,对于概念,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很清楚,有地方把特色小镇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对这个问题,两省已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借鉴浙江模式的过程中,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在与调研组座谈时,安徽省常务副省长邓向阳如是说。他告诉调研组,从安徽经验看,目前像殷港艺创小镇这样运营比较好的,都有一个拥有创新理念、敢于突破机制束缚的市场主体,能够积极顺应产业创新潮流和新兴市场需求。而与之相对应,单纯依靠政府平台公司运作的特色小镇,发展活力就不强,邓向阳说,“有的地方搞小镇,靠政府给土地给补贴,难以持续。”对此,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巡视员张瑞丽也说:“我们不搞‘运动式’部署推进,不搞形象工程,要防止借机圈地造城。”

特色小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调研组看来,厘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很重要。

位于江苏镇江市的丹阳被誉为“中国眼镜之都”,年产镜片数量占全国总量的75%。10月16日来到丹阳,调研组看到,一个以眼镜产业为支撑的眼镜风尚小镇正在酝酿之中。

“目前规划面积是3.27平方公里,这里是产业配套区,这里是生态文化板块,这里是高铁商业区……”在丹阳一个眼镜城里,相关负责人指着规划图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他们的设想。他说,在小镇建设中,政府只做主要干道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配套,更多内容将交给市场来实现。

在吴刚常委看来,特色小镇建设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引导和管理职能,避免因急于求成干预过多,小镇应该有个自然发育、个性化的成长成熟过程,“政府要提倡‘散养’不要‘圈养’,不要束缚它。”提案委员会驻会副主任陈因认为应该做到两个“避免”:避免政府命名授牌,避免政出多门。他还建议设置负面清单来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王茂虎委员认为,特色小镇“应该是滚雪球似的发展,不能盲目上马追求政绩”。

拒绝“千镇一面”

轻挑慢捻,细如发丝的绣线在指间纷飞,一幅巧夺天工的“画”慢慢显现。

10月17日,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街道)的苏绣小镇上的绣品街,调研组亲眼见证了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魅力。

这条长1000余米的绣品街,是苏绣小镇的重心所在。“现在我们要进行景观提升,打造绣品街南北两端不同区域,设置文化会展、产业创新孵化等板块,实现产业集聚的‘宜业’属性,还要打造生态片区,建设配套生活设施,丰富‘宜游’‘宜居’属性。”小镇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说。

毗邻太湖、历史悠久的苏绣小镇,充分体现了特色小镇的“特”这个字的内涵。

自古以来,镇湖盛产苏绣,它一直是镇湖农民家庭养家糊口的重要支撑。现在,小镇由苏高新集团及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街道)合作开发,总体规划面积约3.8平方公里,这里逐渐汇集了众多有品牌的刺绣工作室,配套的电脑辅助设计、丝线面料销售、装裱包装、运输物流等专业商店也纷纷涌现,形成刺绣行业的完整产业链,带来了大量从业人口。今年,小镇还入选了江苏省发改委发布的首批25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昔日民风淳厚的自然村落,而今正成长为现代化风情小镇,苏绣小镇的美,给委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坚持因地制宜,防止千镇一面,是调研组不少委员的共同观点。

大家在调研中看到,两省都为避免“千镇一面”作出了努力。在江苏,每个小镇只选择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一个领域,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差异定位、错位发展,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和数量限制。安徽在差异定位和细分领域中构建小镇大产业,把培育成长性好的特色产业放在首位,实现错位发展、集群发展。

“怎么做出特色?我觉得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要符合本地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如苏绣小镇这样。还有就是能带来市场要素汇聚,能吸引人才。”调研中,许进委员如是说。陈萌山委员认为,在这方面,要防止“新瓶装旧药”,鼓励创新实践,而不是简单地对原有小镇进行包装。另外,特色小镇是要注重跟乡村战略结合,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发挥作用,让先进的工业和现代农业相得益彰,使更多农民从特色小镇建设中享受现代化红利。

“三生融合”很重要

10月19日下午,太阳快落山了,位于安徽巢湖经开区的三瓜公社电商特色小镇上还停着不少车辆。“今年来这里的游客已经接近650万人次了。”三瓜公社董事长刘浩告诉调研组。

农家乐、客栈、商学院……如今的三瓜公社,拥有“冬瓜民俗村”“南瓜电商村”和“西瓜美食村”三大特色村。很难想象,这里原来是一片破败不堪的旧民宅,村民们一直背朝黄土靠天吃饭,稍有点能力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三年前,三瓜公社由安徽巢湖经开区和安徽淮商集团联手打造探索“互联网+三农”的模式,自此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我刚来的时候,这里都住着些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我培训他们做电子商务,培训了一个月,每家发一台电脑,给几万块钱,结果没几天,他们都把电脑还回来了,还是不会。”刘浩说,他决定转换思路,先吸引人才。于是,刘浩所属的安徽淮商集团在这里投资建了一所“半汤商学院”,专门开展农村电商和乡村建设等培训,搭建人才交流的平台,同时还重点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等项目,开发当地特色农产品。企业跟村里组建的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村民能入股,还能在这里打工赚钱。农民富了,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外地的电商创业者来了,如今的三瓜公社人气越来越旺。

给调研组印象最深的,是三瓜公社“整旧如故”的外观。低矮的农舍,院墙里伸出的花苞,有一种原生态的美。

其实,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有人喜欢居住在喧嚣繁华的大都市,有人喜欢安逸宁静同时生活也足够便利的小镇。当经济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有更多人向往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在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规划的,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比城市还要有吸引力。”10月18日,在江苏南京市召开的调研座谈会上,江苏省政协主席黄莉新如是说。

特色小镇的吸引力在于,它在产业发展中积淀了很多文化、民俗因素,跟景观生态融合,逐渐形成一个异业宜居的环境。在发达国家,特色小镇大都有很深厚的文化根脉,因此,建设一个真正的特色小镇,从规划、建设运营,到功能完备,绝非三五年之功。在委员们看来,特色小镇建设不能只讲产业,还要讲人文、讲生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是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吸引人才前来就业定居的好机会。调研组组长、提案委员会副主任郭庚茂认为,应该借鉴美国中小城市规划经验,多方参加,“我们可以探讨四方结合做规划,政府、企业主体、专业人员、相关群众参与。”周岚委员建议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制度,适度提高国家支持的门槛,建立动态的淘汰机制,防止短期行为。

每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带来巨大商机,也会引起很多疑问和不解。委员们期待,特色小镇建设能立足长远来谋划,真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和城乡融合的有效承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