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召开科创中心建设专题海聊座谈会

发布时间: 2018-10-31 09:25 | 来源: 联合时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和海佳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近日召开“科创中心建设重大政策举措落实落地情况”海聊座谈会,十余位委员围绕主题畅所欲言,为将于本月下旬召开的市政协首次专题监督性常委会议做准备。市政协副主席方惠萍出席并参与讨论。

自2015年以来,每年市政协总有一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围绕科创中心建设专题开展协商议政,三年来,35位市政协常委和委员共48人次在会上先后发言,提出百余条真知灼见,其中不少被吸纳入本市历年出台的各项有关加快科创中心建设的政策中。

今年,围绕科创中心建设主题的常委会议成为首场专题监督性常委会议,与会者将聚焦政策落实落地情况进行监督发言。为了开好这次会议,牵头筹备会议的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自今年2月以来就开展了调研,并召开多场委员专题座谈会听取意见,本次海聊座谈会即为筹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约75件政策文件、32万字——这组数字是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课题组统计发现三年多来上海已经出台的有关科创中心建设的“政策总量”,但这32万字中有多少真正落地?来自企业、金融机构、高校等单位的委员各有各的感受。

“从企业的感受来看,工商、税务、质检三证合一的步伐最快,效果最明显,其他方面比如,聚焦重点产业、完善评审机制、缩短项目验收流程等文件中写明的内容,进展却比较缓慢。”率先发言的市政协常委、上海奇士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奇钟直言不讳地谈起企业的感受,他认为,众多政策文件的出台其宗旨是倒逼体制机制创新,然而这方面彰显度不够,科技型企业实际获得感并不强。结合此前的调研经历,方奇钟建议上海借鉴江苏经验,成立类似产业研究院的机构,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试点,趟出一条路。

同样谈企业感受度,市政协委员、上海股权托管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云峰感到,当前政策有不少惠及中小企业,特别是在资金投入上给予中小企业利好的政策,然而,目前金融机构本身对中小企业投资依然停留在“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上。这其中有资本规避风险的因素存在,但也呼唤政策能更具可操作性和引导性,能推动资金真正为中小企业科研工作“推上一把”。

作为本次座谈会上的“央企代表”,市政协委员、中国海诚工程科技公司副总裁戚永宜关注政策中有关央地企业共同打造科创平台的内容:“参加一个有关打造协同创新平台的会议,开完一头雾水,拿着一张图纸回去了,依然不知道该做什么。”他认为,这方面的政策还须细化,特别是要在操作方面多听取央、地两方企业的心声,切实了解需求。

谈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大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粟莹呼吁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引导企业树立研发投入的意识,鼓励企业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比重,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市政协委员、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研究员周祥则建议在文创产业发展政策落实过程中,将文化科研纳入科研管理机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

市政协常委、徐汇创客中心创始人邵楠的视角瞄准人才政策落地中遇到的“梗阻”——紧缺人才落户却受到“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限制,邵楠认为,科创中心建设在人才政策方面应及时与现行计生政策进行对接,破除执行中的障碍。顺着这个话题,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刘幸偕认为可以通盘梳理,一名人才引入上海后将面临哪些方面的限制:“户口、子女就学等,但最关键的是上海尚未形成科技企业健康成长的氛围,没有产业链。科技企业多的是自生自灭,人才即便来了也不能安心。”

“顶层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现有体制机制能否催生科创产业链,成果转化是否已经摸索到有效途径,特别是如何将原有的封闭的、各自为政的创新创业局面整合起来,形成科创中心建设的大格局、大氛围,我们确实需要对政策落地情况进行盘点。”方惠萍表示,自2015年5月“科创22条”正式公布以来,上海摸索提出了大量新政策,本次专题监督性常委会议将目光指向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特别是政策对象的感受度方面。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上的建言,能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对象“想要什么”乃至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还需要什么”,使政策真正作用到实处,把效用充分展现出来。